更新时间:2022-08-24 22:16
气厥在古籍中有两处代指,一是指中气衰竭,或气机怫郁上逆而厥者。《景岳全书·厥逆》:“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宜参、芪、归、术、地黄、枸杞、大补元煎之属,甚者以回阳饮、独参汤之类主之。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经》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即此类也。治宜以排气饮,或四磨饮,或八味顺气散、苏合香丸之类,先顺其气,然后随其虚实而调理之。又若因怒伤气,逆气旋去而真气受损者,气本不实也。再若素多忧郁恐思而气怯气陷者,其虚尤可知也。若以此类而用行气开滞等剂,则误矣。”气厥亦称中气。《证治要诀·厥》:“气厥,即中气。”《丹溪心法·厥》:“气厥者,与中风相似,何以别之?风中身温,气中身冷。以八味顺气散或调气散。如有痰,以四七汤、导痰汤服之。”二是病理名词,指气逆。
1、厥证之一,指中气衰竭,或气机怫郁上逆而厥者。2、病理名词,指气逆。
1、厥证之一。
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厥证又称为厥病。轻者移时苏醒,醒后仅有头昏、乏力、口干之感,而无偏瘫、失语、口眼斜等后遗症;重者厥逆时间较长,甚则一厥不复,由厥而脱,乃至死亡。
气厥为厥证之一,气盛之人骤然恼怒,气机上逆,壅塞清窍,阴阳不接,脑失所养,发为气厥实证;元气虚衰,忽遭恐吓,或紧张恐惧,或剧烈疼痛,以致气机下陷;或劳力汗脱,阳气消乏,致阴阳不接,神明失养,发为气厥虚证。
2、病理名词,指气逆。
《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衊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升降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有升有降,升降相对平衡,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具体地体现于各个脏腑功能活动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其发生病变,在临床上以肺、胃、肝的气逆较为多见。《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宣明五气篇》:“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气逆多由情志所伤,或因饮食不当,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壅阻所致,亦有因虚而气机上逆者。
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等症。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而又为藏血之脏,因此在肝气上逆时,甚则可导致血随气逆,或为咯血、吐血,乃至壅遏清窍而致昏厥。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一般地说,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逆者。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虚失降也能导致胃气上逆。
一、厥证之一
1、治疗原则
厥证为内科急危重证之一。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总原则。醒神回厥为其首要之法。首先明辨实证、虚证,实证应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虚证应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与此同时,实证依其气、血、痰、暑之厥,分别施以行气、活血、豁痰、清暑之方;而气厥虚证和血厥虚证分别施以补气、养血之剂。
2、气厥实证
证候:平素体壮,每因精神刺激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呼吸气粗,口噤拳握,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沉弦或伏。
证候分析:本证常见于癔病性昏厥,病机主要为肝气郁结,气机逆乱,壅闭清窍,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由于精神刺激,致使肝气郁结,气机逆乱,壅闭清窍,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气闭于内,郁而不达,故口噤拳握、四肢逆冷;气郁不畅,故呼吸气粗;舌苔薄白、脉沉弦或伏皆为气机郁滞、不得畅达之征。本证以因精神刺激而突发的晕厥,伴实证之厥征象为辨证要点。
治法:开窍醒神,顺气解郁。
方药:先以通关散引搐鼻取嚏,继以五磨饮子顺气开郁。酌加檀香、丹参、瓜蒌、郁金以理气宽胸。阳亢头痛者,加石决明、生赭石、牛膝、钩藤以平肝潜阳;痰热壅盛,胸闷痰鸣,舌苔黄腻者,加胆南星、贝母、竹沥、天竺黄以涤痰清热;若醒后啼笑无常,烦躁不寐者,加菖蒲、远志、茯神、枣仁、合欢花、青龙齿以定志宁神。
此类患者多有类似既往病史,而且常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因而平时可服逍遥散之类,以行气解郁而预防之。
3、气厥虚证
证候:因悲、恐或剧烈疼痛,以及过劳、饥饿等,突然眩晕昏仆,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脉沉微。
证候分析:本证以气虚,清阳之气不能上承,气血阴阳不相顺接为病机。元气素弱,复因悲恐,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清阳不升,或因剧痛、饥饿,一时气机不相顺接,则眩晕昏仆、面色苍白;肺主气,司呼吸,气虚下陷则呼吸微弱;气虚不摄津则汗出,气虚阳气不运则肢冷;舌淡、脉沉微皆为气虚之征。本证以因悲恐或剧痛、饥饿而发,伴虚证之征象为辨证要点。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醒神。
方药:先以生脉注射液静脉推注或静滴,取20~3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中静脉推注,或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再以四逆加人参汤益气回阳、固脱醒神。继以补中益气汤、归脾丸等益气调血、养心安神。本证因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故平时可常服补中益气汤、归脾丸、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养血。
4、其他疗法
(1)中成药:气厥虚证可常服补中益气汤、归脾丸、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养血。
(2)针灸:气厥实证可采用针刺人中、涌泉开窍醒神。
(3)补液:气厥虚证宜及时静脉补液。
二、气逆论治
主症:咳逆喘息,肺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反胃,头痛,眩晕,昏厥(中风),呕血,奔豚。
副症: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久咳,烦闷欲绝;胸隔痰满,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肺胀,目如脱状,息奔上气,痞痰满膈中,气息奔急,喘息有声;冲冲而气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仰首挺胸,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呼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吐;气撞心疼吐蛔;胸中痞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气痞不宣,烦满,懊(忄农),虚烦不得眠;胸胁满胀;急躁易怒,口苦吐酸,食能下咽,衄血,唾血。
舌脉:因其病因复杂,舌脉无明显特征。
治疗法则:肺气上逆宜肃肺止咳平喘;胃气上逆宜和降胃气;肝气上逆宜平肝降逆;肾气上逆宜平冲降逆。
代表方剂:肺气上逆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陷胸汤、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胃气上逆宜旋复代赭汤、小半夏汤、橘皮竹茹汤;肝气上逆宜镇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肾气上逆宜奔豚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