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26 22:31
水库诱发地震是指因水库蓄水而诱使坝区、水库库盆或近岸范围内发生的地震。
蓄水后地震活动性减弱
1、水库蓄水后地震活动性一般地减少。如台湾曾文水库。
2、水库蓄水后地震活动以特定的形式减少-称为地震活动间隙。如美国安德逊水库。
一.震中密集于库坝附近。主要是密集分布于水库边岸几km到十几km范围内。或是密集于水库最大水深处及其附近。或是位于水库主体两侧的峡谷区。
二.震源极浅,震源体小。水库诱发地震主要发生于库水或水荷载影响范围内,所以震源深度很浅,多在地下10km范围内。由于震源浅,所以面波强烈,震中烈度一般较天然地震高。由于震源浅且震源体小,所以地震的影响范围小,等震线衰减迅速,影响范围多属局部。
三.地震活动峰值在时间上均较水位或库容峰值有所滞后。水位的急剧下降或上升,特别是急剧下降,往往有较强地震产生。
四.由水库水荷载引起。
得到国内外地震、地质专家普遍承认的水库诱发地震约70~80起,它们仅占世界大坝会议已登记的3.5万座水库的2‰~3‰。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大坝坝高的增加,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比例也相应增加,坝高超过200米的水库,发生诱发地震的实际比率为34%。
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小于里氏5级,属于弱震或微震,约占总数的80%以上;较强的水库诱发地震不到总数的20%,其中5.0~5.9级的中等强度地震10例, 6.0~6.5级强度地震仅4例。世界上已记录到的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为6.5级,1967年12月发生在印度柯依纳水库。
迄今为止,只有两例水库诱发地震对大坝局部地段造成损害,一个是我国的新丰江水库(6.1级),一个是印度的柯依纳水库,坝址处地震强度均为8度;经抗震加固后,至今都在安全运行。也就是说,迄今为止,世界上尚未发生因水库诱发地震而使大坝失事的实例。
我国对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976年以前,是以区域稳定性为主的基础研究阶段,全国许多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数百名地学专家和科技人员做了大量基础地质工作,并设立了由7个地震监测台组成的三峡台网,已连续观测近30年,取得了丰富翔实的地震活动实测资料。?
1976至1985年,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问题进行全面地震地质论证。在进行了大量野外勘察和室内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发震可能性、可能发震库段和最大震级等,做出了分区的初步评价。研究成果和学术报告超过了30项。
1986年三峡工程重新论证以来,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和有关部门在地质与地震专家组指导下又进行了补充工作,提交了新的研究成果。对三峡水库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发震可能性及最大?震级?等作出了评价。此外,有些单位还采用了数学或物理?数学模型,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定量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三峡工程论证期间,几个单位分别开展工作,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结论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我国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和成果,其深度和广度已达到初步设计的要求,不同部门和单位研究成果的一致性也说明所得到的结论是可信的,完全可以作为三峡工程决策和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