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

更新时间:2023-12-12 20:08

水磨磨坊又称:水磨房,由引水道、水轮、磨盘和磨轴等部分组成,它日夜旋转,磨面千斤,不但节约能源,而且是无污染的环保磨面工具。

简介

北宋文学家王禹称描写磨面人家的诗句:“但取心中正;无愁眼下迟。”逐渐演变为水磨坊的专用对联。成为田园诗中流传千年的主题。

发展历史

“石头层层不见山,路程短短走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大雪纷纷不觉寒。”如此生动、鲜活而形象的描述,足见人们对歌谣中描绘的水磨,多么熟悉。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凉州刺史张既将水磨带入西北地区,水磨作为加工粮食的工具在青海东部的农业区逐渐传播。从此,水磨便成为西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宋代李远在他的《青唐录》中形容当时西宁使用水磨的情景时写道:“羌多相依水筑屋而居,激流而硙。

现青海卫校与青海日报社之间地段西头,有一盘独特的水磨。这盘磨是上磨盘旋转而下磨盘不动,而且工作起来“铛铛”作响。所以人们就叫它“铛铛”磨。这是藏族的水磨,叫嘛呢磨,它一般建在水流小但终年不断水的河道上,水磨终年运转,意为长久幸福之意。

原理

水磨以水为动力,对水流量的要求也不大,老人们常说:“只要一坝水”就够了。因此,《秦边纪略》记载:清朝初年时西宁及周边地区只要有小河处,便可以见到水磨的身影。为了控制水量大小,人们在建有水磨的河道边开渠引水,使水形成落差,然后在渠的下方跨渠建成磨坊。

水磨的构造主要由上下扇磨盘和木质的转轴、水轮盘、支架构成。上磨盘悬吊于支架上,下磨盘安装在转轴上,转轴下一端装有水轮盘(平行于磨盘,悬在水面上空),以水的势能冲转水轮盘,从而带动下磨盘的转动。磨盘多用坚硬的石块制作,上下磨盘上刻有相反的螺旋纹,通过下磨盘的转动,粉碎谷物。

水磨的磨盘一般都是用花岗岩凿制而成的,上磨盘比下磨盘稍厚。磨面时下磨盘动下磨盘动。上磨盘用结实的绳子吊在磨坊的屋梁中央,调整绳子的松紧,便可控制上下磨盘间的空隙:只要拉起上磨扇上的绳子,下磨扇就会自动旋转;放松绳子,沉重的上磨扇便会死死地压在下磨扇上,迫使它停止旋转。

在上下磨盘咬合的一面,都凿有较规则的沟槽,这样磨好的面粉就可以随着这些沟槽落下来。上盘磨的上方悬有存放原粮的吊斗,这些原粮就随着上盘磨上的进口进入两扇磨中间,进口处还设有控制原粮进入量大小的开关。如果磨面的人控制不好原粮进量,势必会影响面粉的质量;如果两扇磨盘之间的存粮过多,磨出的面不但粗,而且影响磨盘的转动;如果原粮过少,就会损坏磨扇。

作用

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沿河上游沿岸的每个村庄里,都有一渠清水沿田埂、绕村舍款款奔来。临近水磨坊坊处水流加急,靠渠水为动力,带动木轮引擎石磨昼夜不停运转。

在那个青壮劳力要常年参加农业生产的岁月里,水磨坊里忙碌着的多为老年妇女,她们把所分取的粮食晒干后囤起,再淘簸干净,用小物什(一般是瓷碗或木器)盛上一小撮放在水磨坊的窗台上。当时人们还没学会插队或挤兑别人。小物什很整齐地挨住放,窗台排满了,就顺墙根一溜儿续队,磨的早晚以排次为序。排在最前端的人家总会出一个人帮助正在磨的那户。这条不成文的风俗至今想起仍很新潮。

一家人口碑的好坏也多从水磨房传出,那是乡邻们最能沟通亲情的去处。上古传下来的水磨房的由来。很早以前修都江堰李冰,发明了水轮机后,就有了水磨,人们不再用石臼和旱磨(牛拉或人力推动的一种石磨)。

那清水沿渠夹波涌来,湍急着打动水轮带动石磨,水磨前村妇俯渠淘粮,洗菜,挨下处洗衣、擦污。学步的幼童在渠一侧的高地不时投下石块,水花溅在村妇的身上时,则发出一长串狡黠而清脆的笑声。水磨坊下落水又归渠落回河流,汇合处陡然形成一凹浅潭,悠然戏水,等待有漏筛的粮物随渠飘漂出,学童假日里在旁边的沙滩上嬉笑。粮食的芳香顿时浸满了整个肺腑。

水 磨面

是用水磨和纯手工作业结合,加工出的面粉。也是人类早期利用自然能源的典范。因为不作漂白加香等处理,它甚至比一般的普通面还要黑。但做成面条下了锅你就知道了,汤不易稠,水不易沸,捞到碗里爽滑劲道,吃到嘴里清香四溢,自是别一番风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