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3 11:37
永和镇,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地处晋江市中南部,北与罗山街道、新塘街道毗连,东北与石狮市灵秀镇交界,西与安海镇、灵源街道接壤,南与龙湖镇、英林镇及东石镇为邻,行政区域面积48.0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永和镇户籍人口为71368人。
宋代时期,属安仁乡、仁和里、劝善里管辖。
明代和清代,属十二、十三、十四都。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属康乐乡。
1952年,属11区可慕乡。
1956年,属8区东石乡、英林乡、马坪乡。
1959年,分属罗山、龙湖、东石3个公社。
1961年,由罗山、东石、龙湖、安海4个公社划出部分村,成立永和公社。
1984年,改为永和乡。
1991年,改为永和镇。
2011年末,永和镇辖24个行政村:坂头、山前、梨星、菌边、英墩、力争、上宅、永和、古厝、茂亭、福田、玉溪、后埔、割山、旦厝、玉湖、马坪、巴厝、内厝、周坑、西坑、塘下、邵厝、锦岭。
截至2020年6月,永和镇辖24个行政村:坂头村、山前村、英墩村、菌边村、力争村、上宅村、古厝村、福田村、旦厝村、割山村、玉湖村、后埔村、玉溪村、茂亭村、马坪村、西坑村、塘下村、巴厝村、内厝村、周坑村、永和村、梨星村、邵厝村、锦岭村,镇人民政府驻永和村。
永和镇地处晋江市中南部,北与罗山街道、新塘街道毗连,东北与石狮市灵秀镇交界,西与安海镇、灵源街道接壤,南与龙湖镇、英林镇及东石镇为邻,行政区域面积48.02平方千米。
永和镇境内以低丘陵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有灵秀山、葛草山、横山等山脉,南有大宽山、小宽山、长岭山、应岩山等山丘。海拔13—45米,最高点长岭山顶,海拔61米;最低点茂亭村,海拔8米。
永和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季风显著,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其他季节盛行东北风,夏季雨量集中,雨水充沛,基本无霜,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20.5℃,1月平均气温11.7℃,极端最低气温3℃(1981年2月上旬);7月平均气温28.4℃,极端最高气温36℃(2007年8月中旬)。生长期年平均34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100小时,年总辐射111.6千卡/平方厘米。常年气温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131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1721毫米(1982年),极端年最小降水量477毫米(1976年)。
永和镇境内崎溪发源于灵秀山西麓,汇聚英墩村、山前村,流进梧埃溪,经新塘街道、石狮市浦内港流入泉州湾;玉溪发源于横山、葛草山东麓,汇入福田村祥溪,经龙湖镇钱江东流深沪湾。
永和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台风平均每年4—5次,多数伴有大到暴雨,集中在每年6—10月份,最严重一次发生在1982年7月中旬,境内几乎全部受灾,造成1.84万亩农作物被淹,减产1000多万公斤。
永和镇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花岗岩,拥有巴厝白、内厝白2个中国名特优石材品种,系标准正矿,地质储量1.5亿立方米以上,集中分布在南部丘陵地带。
2011年,永和镇有耕地面积2.16万亩。
2011年末,永和镇总人口6.8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0.62万人,城镇化率9.10%。流动人口2.36万人。总人口中,男性35111人,占51.52%;女性33037人,占48.48%;14岁以下9520人,占13.97%;15—64岁50865人,占74.64%;65岁以上7763人,占11.39%。总人口均为汉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1.27‰,人口死亡率6.20‰,人口自然增长率5.0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63人。
2017年末,永和镇常住人口为73444人。
截至2019年末,永和镇户籍人口为71368人。
2011年,永和镇完成财政总收入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9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亿元,比上年增长6.4%。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857.81万元,增值税13484万元,企业所得税4904.77万元。人均财政收入4402元,比上年增长126.09%。
2019年,永和镇有工业企业1015个,其中规模以上7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95个。
2011年,永和镇实现农业总产值0.4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49%,粮食作物以甘薯、玉米、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0.55万吨,人均81.63千克,其中甘薯0.35万吨,玉米0.12万吨,水稻0.08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花生、瓜果。2011年,种植蔬菜1.29万亩,产量1.62万吨;种植花生0.55万亩,产量0.21万吨;种植瓜果0.03万亩,产量0.02万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兔、山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6万头,年末存栏1.9万头;兔饲养量2.3万只,年末存栏1.2万只;山羊饲养量0.15万只,年末存栏0.12万只;牛饲养量0.13万头,年末存栏0.12万头;家禽年饲养量24.5万羽。
永和镇以石材、石雕、纺织服装、农业开发、精细化工、五金机械、食品、鞋材、家具制造、塑料为主。2011年,工业生产总值64.0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8%。拥有工业企业614家,职工2.92万人。拥有全国驰名商标4枚。
2011年末,永和镇有商业网点240多个,职工3800多人;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城乡集贸市场24个,年成交额18亿元。出口总额2.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5%,主要产品有食品、纺织品、伞业、服装、石制品。
2011年,永和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5%;各项贷款余额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7%。
2011年末,永和镇有小学27所,在校生9300人,专任教师40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592人,专任教师12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48%,小升初升学率98%,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93.50%。高中1所,在校生1867人,专任教师141人。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543.41万元,比上年增长23.65%。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25.23%,比上年增长7.58%。
1985年,永和镇成立科技协会,2000年通过省级科技示范乡镇验收,2005年荣获“福建省科普示范镇”称号。辖区企业引进科技人才50多名(其中博士后1名),与10所高等院校科研所联合建立科研机构,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培训。抓好一级薯苗基地、玉米、花生覆盖地膜试验点,推广旱地薄膜育秧、花生覆盖地膜技术、配方施肥和综合防治管理。
2011年末,永和镇有文体服务中心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4个,文化社团组织3个,各类图书室31个,藏书5.4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30人。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25万户,入户率80%。
2011年末,永和镇有学校体育场30个,看台设座椅1100张。79.17%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5%。
2011年末,永和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个,门诊部(所)54个;床位150张,每千人拥有病床2.2张;固定资产总值2504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84名,其中执业医师45人,执业助理医师10人,注册护士28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61.81万人次。24个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2011年,永和镇医疗救助3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664人次,共支出4.99万元,比上年增长54.0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11户,人数1664人,支出281万元,比上年增长3.31%,月人均140元,比上年增长3.3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1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5.15万元,比上年增长0.95%。社会服务设施2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6个,社区服务站8个。有慈善援助站24个,全年接受社会捐资210万元,使52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04万人,参保率90.65%。
永和镇境内有G1502高速公路经过。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此地邻近20多个侨村因民事纠纷导致械斗,相持达四五载,后经海外侨胞竭力调停平息。为永结和好,侨胞筹资于此兴建街道,故名。
2018年,永和镇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永和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21年9月,永和镇入选“2021年全国千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