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15 15:06
永宁古寨位于广东汕头市澄海隆都前美“陈慈黉故居”北面,陈慧先因行船经商致富,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1704至1709年)之间,后其子进士陈廷光续建,至雍正十年(1732年)建成,是一占地10333平方米的正方形巨寨。
永宁古寨即是永宁寨,位于广东汕头市澄海隆都前美村,为曾任清内阁中书的陈氏先祖陈廷光于雍正十年(1732)所建,是一占地10333平方米的正方形巨寨。该寨建在俗称“鼎脐”的低洼地上,坐西南向东北,正对着远处的莲花山,四周有沟渠池塘护卫;前面寨池澄清,莲峰倒影,明堂开阔,众水汇聚,被认为传统“风水”绝佳之地。
永宁古寨于2005年被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寨占地总面积1万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面对潮澄饶交界的莲花山。该寨为方形寨,由三面高一面低的寨墙构成,墙高8米,厚0.8米。寨内地面前高后低,前为灰埕后为住宅。中间建成3列并排的传统第堂,均为“四点金”歇山顶平房建筑,倚两侧和后面寨墙而建的住居均为两层楼结构,俯瞰全寨居屋,形似马蹄。全寨共有厅房210多间。
古寨前有“义门”,这两个字是从永宁寨门眉的题字“义路”、“礼门”而来的。乃是建造永宁寨的前美先儒陈廷光对子孙的遗训,他寄望子孙要懂“礼义乃人生之路,处世之门”。寨门有一个破旧的石亭。过去这里是一个读报亭,它建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当时用来宣传抗日救国、张贴通知通告的。村里几经旧屋翻新,危房改造,却一直舍不得拆它,把它做为历史的见证,教育年轻人保家卫国。
整座古寨,呈长方形结构,它按“驷马拖车”的布局建筑,是典型的潮汕古民居建筑风貌。全寨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坐西南朝西北,前面是广阔的风水池,鹅群鸭群畅游其中。三面寨墙高达8米,具有防洪、防涝、防盗的作用。围寨共有大小三个门,有一个前门和二个后门。寨门正中写着“永宁寨”三个字,标注着“雍正十年”的字样。两扇门页分别写着“义路”、“礼门”。进入寨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并排三座典型的“四点金”硬山顶平房建筑。前面是一个阔埕,有篮球场,几个小孩子正在玩球,显得十分清静。
永宁寨的正厅是中瀚第。这座中瀚第三进建筑,前厅悬挂着一块牌匾,写着“乐善好施”的字样,前厅的右面墙上张贴着古寨主人陈廷光及其夫人余妙德的遗像,遗像下面以连环画的形式简单地介绍了陈廷光的生平。
永宁寨的中瀚第正厅的中央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重宴鹿鸣”四个字。据了解,“重宴鹿鸣”又称重赴鹿鸣宴,是清代科举制度对考中举人满六十年的庆贺仪式。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时年22岁的陈廷光考中癸酉科举人,得赴鹿鸣宴;60年后,经奏准他又重赴专为新科举人所设的鹿鸣宴,以祝贺获得高寿。时任两广总督的苏昌,特向82岁高龄的陈廷光赠送对联:“与宴重逢攀桂日,问年已越钓璜时。”中瀚第的后厅布置十分简单,两边墙上挂着数面镜框,里面记录着前美的一些历史典故。
中瀚第两边是纤陌小巷,小巷里遗留下数十间破旧的小屋。这些小屋一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带着历史的尘埃,飘浮着厚重的苍凉。左边巷口的对联写着:“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遗训孝悌力田”;右边巷口的对联则写着:“克勤克俭保世滋大,是彜是训进德有基。”古寨的东南方还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八角形石井,据说该井井中有井,井水深不可测,永不枯竭。当时全寨人的生活水源,全靠此井。古井的后面,有一条石阶,沿着石阶可以登上寨门楼和望窗口。这个寨门楼是旧时守楼值更的岗楼。
永宁古寨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1704至1709年)之间,至雍正十年(1732年)建成。清康熙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1704至1709年)之间,陈慧先因行船经商致富,始建永宁寨。陈慧先去世后,由其子陈廷光续建,至雍正十年(1732年)建成,并亲自题写寨名,制成石匾,嵌于寨东门上。
陈廷光,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农历八月三十,出生于前美村。他自小天资聪慧,读书又极其用功,康熙三十二年,考中癸酉科举人,后被委任到直隶(今河北省)赞县当知县,因其清正廉洁,兴利除弊,爱民如子,被誉为陈青天。陈廷光虽然身在中原腹地任职,然而又常常心系故里,经常派人了解家乡村民的生活状况。当他听闻家乡的村民常受野兽侵袭、盗贼掠夺之苦,遂遍观各地城墙城门、古寨村落,与京都国师郭禹藩共同研讨设计,揉合多种形式,设计出建筑村寨的方案,后来委托亲属筑就了永宁寨,以解除家乡村民之忧,让他们永远享受安宁。于1722年开始建设,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陈廷光辞官回梓之后,将永宁寨修建完毕。
永宁寨集潮汕各种传统民居建筑于一体,形成一个互有联结的民居建筑群。其布局造型十分独特,既不同于山村圆寨,也有别于一般散居民宅。系是建在平原低洼地区的方形寨,外围是寨墙楼,内中是整齐有序的平房宅第和8条火巷构成一个外高内低、全封闭的大院落。综观全貌,好似一座被四面高墙所包围的巨型“驷马拖车”式的民居建筑,具有防洪、防涝、防旱和防盗贼的特殊功能,对研究清初潮汕地区的建筑形制及当时的历史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