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8 21:46
永寿塔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城的永寿塔园内,地处秦淮源头的溧水区城宝塔路。永寿塔是座风水宝塔,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初名永昌,后敕改今名,清乾隆元年(1736)重修,是溧水区城的一个标志,登上塔顶即能俯瞰秀丽的溧水城区。塔为砖砌仿木楼阁式,7级8面,高约40米,底层周匝八角形白石台座,塔身每层辟券门4个,另四面做假门,二层以上各层真假券门上下相闪而置,四层以上将假门改为假窗框,每层有腰檐、平座,周绕栏杆,塔内做四方形塔室,每层置木扶梯和木板楼面。现塔台基、石栏板、腰檐、平座、刹件和室内楼面、扶梯均已毁,仅存八角形塔壁。1992年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百里秦淮之源,青山绿水环绕.斜阳古塔夕照,一派水乡画卷.永寿塔园为 秦淮源头第一园,园因塔而及名,塔倚园而增辉.溧水博物馆设计新颖,造型 别致,展厅轩敞,可观赏各类展览;回廊往复,有曲经通幽之妙。一湾碧水, 绕园而过。古柳垂杨之下,有韩国一代宗师崔致远铜像.少年崔致远,只身泛海西渡,求学大唐。学成,任官溧水,通览山川胜景,著有《中山覆簧集》、 《桂苑笔耕集》、 《帝王年代历》等诗文。千余年来,一直被尊为朝鲜汉文学之开山鼻祖。唐代传奇《仙女红袋》,记载了崔致远夜憩于溧水县南招贤馆时的一段奇遇。此地有双女坟。不知何朝何代,传二女为情而殒,诗人往游,凭吊忘悼,感慨不已。是夜,果有二丽姝红袋贮诗往谢,相与唱和,极尽欢洽。所谓才子佳人,演绎一段风流情史;双女古冢,见证几番人情冷暖。巍巍高塔,孤对斜阳。据记载,明代万历朝,知县徐良彦为镇溧水地理之失合全县之力,集资建塔。塔成,初名永昌,敕命永寿。其塔为仿木楼阁式建筑共七层八面,其下雕有金钢力士和门神。旧时初一、十五之夜掌灯时分,永寿寺塔上下通明,玲珑剔透,蔚为壮观。悠悠秦淮之河,巍巍永寿寺塔,江南古城风光旖旎,永寿塔园古朴典雅,漫步其中,定会俗虑顿消,乐趣无穷,才财二气具增。
根据塔的形制,可以想象当年安庆寺是一座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文革时期,安庆寺全部捣毁,殿堂、佛像和法器无一幸免,唯有宝塔独存。安庆寺永寿塔属佛教文物,被列为保护单位。1995年溧水政府批准将其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由佛教徒募化新建了殿堂,重塑了佛像。但末移交佛教界,由中宁文化部门管理。佛教界教职人员尚未住管寺院。故而无方丈、监院等。
永寿塔是溧水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它位于溧水区城西北郊,秦淮河畔,宁溧公路旁,是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一座风水塔,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永寿塔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当时溧水人丁不旺、 文风不振。阴阳家将此说成为溧水“风水”不好。认为县城三面环山而西北空缺,秦淮河水由此向北流入南京,把溧水的财气、才气都带走了。万历三十四年,由知县徐良彦倡导,官员和民众共同集资,修建宝塔,以塞水口,补山水之缺。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十二月宝塔落成,命名为永昌塔,意为祈求全县永远繁荣昌盛。后改为永寿塔。在塔周建永寿寺。清顺治五年,永寿寺内有僧众近百人,为溧水城内第一大刹。清康熙四十四年遭火灾,宝塔损毁严重。乾隆元年邑民肖克宏合众重修;晚清时宝塔又一次遭火灾,仅存砖构部分。
永寿寺塔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七层,高32.5米。塔座落在高约一米的白石须弥座上,塔座每边长 3.2米中有束腰,上刻以云纹以及明代流行的卷草纹。该塔从下向上逐层收小,造型非常优美。每层檐头挑起处挂有风铎,微风吹来,叮铛作响,韵味无穷。
崔致远是位韩国人,曾在溧水为官,在韩国被誉为“东国儒宗”“百世之师”,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孟子,在中国和韩国流传甚广的一个人鬼的故事”仙女红袋“说的就是崔致远。为了纪念崔致远,2000年,溧水区筹资雕铸了崔致远铜像,铜像修起来后,每年都吸引了很多韩国人到溧水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