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堡古城

更新时间:2024-07-18 15:12

永平堡古城,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开坪羌族乡永安村,占地面积约900万平方米,是明代古城遗址。

历史沿革

明王朝伟镇压白草羌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在今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坪乡永安村境内建永平堡。

1987年5月,北川县文物普查时,县文化馆同志发现永平堡遗址,多次进行了实地考查和测量,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它是明代四川西北地区一重要的军事遗址。

1987年9月,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文物考古工作者再一次对址进行了实地踏勘和测量。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对永平堡古城进行了维修保护。

遗址特点

综述

永平堡古城顺山势而建,总占地面积约900万平方米,所处地势险要,是古时西北少数民族南入成都平原的必经之地,素有全蜀咽喉之称。永平堡古城遗址由上、中、下三城和城周围九墩、一个校场构成,三城上下遥相呼应,构成了星罗棋布的联络防御体系。

下城

下城,位于中城下面约600米处的牛背山梁,南面为一高数十丈的悬崖,西南约300米处是今开坪羌族乡驻地。城为长方形,南宽北窄。东西墙长约75米,南墙长约47米,北墙约41米。残存墙高约8米,厚5.4米,城墙用粗加工条石垒砌,碎石、泥填心。城的东、西边各开一门,东门保存较为完整,门宽2.9米,高2.7米。城内有指挥台、营房、哨所等遗迹,并有残石臼一个。

中城

中城,位于三面山半腰,连接上、下两城,是三城中最大的,保存较好。该城由内墙和外墙构成“回”字形布局。外墙全长约688米,高10.4米,宽约8米,内墙全长约319米,高9.5米,宽约7米,城内总面积1.3万平方米。东、西两面各开一门。西门已毁,东门尚存,门宽2.7米,高2.4米,厚1.35米。墙上有一门杠穴,直径0.25米,深0.3米。门左侧墙壁上原嵌石碑一块,现碑已毁,只留下碑框痕迹。内城亦在东、西、两面各开一门。东、西门侧各设监狱一座,东门监狱109.6平方米,西门监狱约210平方米,均为方形,用条石垒砌而成。内城中心一平地上,曾是都指挥使驻地,也是松潘总兵府驻地,俗称“松潘正堂衙门”,门前用粗条石砌有24级台阶,呈“八”字形状,由下而上逐渐收小,台接通高7米,台阶下面宽6米,上面宽1.5米。

上城

上城是三城中最高之城,位于墩包山顶。城为长方形,南、北墙长约97米,东墙约41米,西墙约35米,残高4.2米,宽约48米,南北各开门。城南面有一关口,是利用天然两小山之间的垭口而建,沿山顶修筑了一条长约420米的城墙和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守兵营防,营房残存墙高6米,宽2.5米,关口通道宽1.7米,墙厚2米,残高1.9米,城内有残石臼一个。

城外遗迹

上、中、下三城周围有墩9个,分布于三城南、北两面,南面5墩,北面4墩,墩与墩之间一般相距数百米,唯小园墩最北。墩用石块垒砌而成,上小下大,一般长宽7左右,现残高仅2米左右。墩上原各立有10米高的灯杆传递信号。城与城之间,城与墩之间均有石砌小路相联。中城东侧100米处有一平坦之地,为当时的校场,面积约5000平方米。

文物遗存

永平堡古城城南约150米处有明嘉靖二十六年所立“何公生祠记”石碑一通,记载当时总兵何卿平羌之功。碑高2.45米,宽1.83米,用一整块页岩錾凿而成,碑面呈古铜色,左下方已剥落了一大块,碑面其它地方因风雨侵蚀,碑文漫漶难以逐句辨认,但其中立于“驱数万之兵深入羌地”“朝夕瞻仰,其庶乎系边人之永思”“嘉靖二十六年”等语句完整。所幸碑额“何公生祠碑”五字清晰。

研究价值

永平堡古城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军事设施,也是考古已发现的川西北规模较大的明代军事设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永平堡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永平堡古城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开坪羌族乡永安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永平堡古城,路程约61.8千米,用时约1小时21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