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拉丁化

更新时间:2023-05-01 21:39

汉字拉丁化是汉字拼音化的一种具体形式。汉字拉丁化设想以拉丁字母代替汉字,最终废除汉字。将汉字改造为字母文字,希望以此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中国广大人民的识字率,同西方国家接轨。但是其过程并不顺利,同时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也做了不少类似尝试,但除越南外都告失败,我国官方已停止并改取“简化字”方案。

起因

中西方的交流很早就有了,而不同的文化交流需要语言的沟通,汉字拉丁化可以实现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 近代以前,汉字的拉丁化基本由西方人进行。中国近代,国家危亡情况下,民族自信心受到打击,一些思想家开始对民族固有的事物进行批判和否定,包括孔子思想、礼教等,其中也包括汉字。

汉字由于字数众多(常用字3000~4000),学习比较费劲。师承不同,字的具体写法也有不同。近代科学大量引入中国,汉字在这些概念面前暂时变得不够使用。新文化运动大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汉字拉丁化,其中刘半农鲁迅等最为积极。

过程

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来当时的中国传教时,对汉字进行注音,这形成了最早的汉字拉丁化。如果介绍中国的事物到西方,必然涉及文字翻译的问题,而西方人对学习汉字是很困难的,因此才出现据当地语言进行对汉字的注音,如:茶-tea。这是闽南方言的发音。

明清西方传教士为了学习汉字和传教的需要,开始系统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1605年天主教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的《西字奇迹》具有开创性的系统化意义。1626年耶稣会士金尼阁出版的《西儒耳目资》是最早用音素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所用的拼音方案是利玛窦方案的修正。1863年,英国传教士萨默斯出版了《汉语手册》,他在马礼逊方案基础上创制了一套拼音方案,史称“萨默斯方案“,但未推行。

1867年,在英国使馆任中文秘书的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语言自迩集》,创立了一个拉丁化的威妥玛拼音,使用时间很长,对汉字的拉丁化起了重要作用,以后的方案都有参考。

191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37个民族字母形式的注音字母方案,特点是采用符号表示声调,这虽然不是一种直接的拉丁化方案,但用符号表示声调的方法却延续到汉语拼音方案。

192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国语罗马字(简称国罗),特点是用字母的拼法来表示汉语的声调,实际上由于流传时间较短,实际起到的作用不大。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的第二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使用了26个拉丁字母,用符号表示声调,但是这种符号不易在西式打字机上实现。1980年代,汉语的信息化进入日程,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汉语拼音方案作为重要的拼音输入方法得到使用,较好地使汉语同信息化接轨。

评价

由于汉语的一个特性为词语多只有二三音节,当中多有同音异字。因此阅读以拉丁字拼音写成的文章相对困难,阅读的速度亦大幅下降。日文使用平假名、片假名并音,仍然需要使用汉字以增加阅读速度并避免文章过长。汉字的电脑输入问题解决后,进一步减少了汉字拉丁化的优点。

汉字拉丁化是一种自信心受挫下的社会思潮,尽管民族发展,仍有少数人继续坚持推动。汉字本身有其形成的独特的环境,不能以近代积贫积弱而否定汉字对于民族文化的贡献。随着现代历史不断发展,汉字本身的优势也逐渐显现,中国近代文人者对民族前途的担忧值得肯定,但是眼光过于局限,汉字拉丁化很少有人再提倡。

其他信息

由于汉字的读音在中国各个地区,乃至日本、韩国都不相同,有人认为汉字是一种语源文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