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2 22:42
《汉宫春·立春日》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立春日习俗,表达自己对天时人事的感触,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以及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不满,并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全词结构严谨,意境幽远,内涵丰富;同时运用比兴手法,使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构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体系,往复回旋,含蓄深沉。
汉宫春⑴·立春日⑵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⑶。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⑷。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⑸。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⑹?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⑺。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⑻?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⑼。
⑴汉宫春:词牌名。又名“汉宫春慢”“庆千秋”等。《梦窗词集》入“夹钟商”。各家句读多有出入,通常以《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⑵立春日:即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
⑶“春已”三句:谓从美人鬓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蝶、燕等状,插于妇女之鬓,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幡,也名幡胜,彩胜。此风宋时尤盛。
⑷“无端”两句:言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馀寒犹在。无端,平白无故地。
⑸“年时”两句: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西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⑹“浑末办”两句:言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浑,全然。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贺。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又一说,称五辛盘。《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募惹、芥辛嫩之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故苏轼《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辛词本此,但反用其意。
⑺“却笑”五句:言“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更,何况。
⑻“清愁“两句:言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六》: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⑼“生怕见”两句:言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已先我还北。生怕,最怕,只怕。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看到美人发上插着袅娜颤动的春幡,就知道春已归来。虽然已是春归日,但没有来由的风雨,仍不肯收尽冬日残余下来的清寒。每年应时回归的燕子尚未回还,料定今夜当梦回西园。我满怀愁绪,浑浑噩噩无心置办应节之物,不能赠送邻里黄柑腊酒,更不用说相互传送堆满青韭等蔬菜的“五辛”餐盘了。
可我却嘲笑那东风,自立春日起,便忙于修饰熏染人间花柳,更加没有些许的闲暇。偶尔闲下来又到镜子里,偷偷转变人的青春容颜。如此清愁绵绵不断,试问有谁能来解开这九曲连环般的愁绪?我最怕看见那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去年来自塞北的大雁今朝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汉宫春·立春日》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作者寓居京口时,当时作者刚刚成家。邓广铭在《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三版题记”中说:“辛稼轩在‘锦襜突骑渡江初’的绍兴三十二年(1162),便已有了家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范邦彦之女、范如山之妹成婚了。”此词可能是作者从金人占领区南归的第一首作品。
此词从风俗民情入手,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从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辛弃疾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作者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上阕起韵点题,写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风景。立春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表现这节物风光。作者以一“看”字,将春天的气息,通过妇女们立春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暗示出作者对于春归的喜悦。以下一韵,不直接往前写去,却反挑一笔,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
以下突然写到燕子,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为余寒未尽,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但燕子虽然无法归去,作者却生派它一个“西园梦”。一个“料“字,化无理为有趣,表明这燕子,已经成了作者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征。而燕子只能“梦”而不能“到”西园,暗示西园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国之思,却不能一探故里。借燕传情,颇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风光中来,黄柑荐酒,青韭推盘,这立春日应备的食品,现在作者却无心准备,并且显得心烦意乱。作者没有明言原因,但通过上下文语境,人们可以明白,是浓烈的故国之思,和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悲伤,使作者完全乱了方寸,连节日应酬也无心去为之了。
下阕写对春天再来的种种感受,把笔由立春日探进整个春天里去。换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为东风染遗梅柳,染追花草,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而作者越来越衰老的对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泪水。因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面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换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正话反说的趣味。
以下直接归为正话正说,极言清愁难消。作者化用“解连环”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断滋生、越积超重的清愁,正像一个不见首尾的连环一样,不打碎则无法解开连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与生命共始终的感情。此处“问何人”一语,下得凄侧,它向外探询的口吻,写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国之情、生命之悲所萦绕,急于摆脱又无可摆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对于南宋统治者不思恢复、放废英雄的怨尤。最后一韵,直探进暮春里去,写作者怕见花开花落的心情,和看见暮春时大雁自由北还而伤痛于作者的人不如雁。这里有惜春惜时的感情,有怀念故国的感情,也有对于南宋统治者久不作恢复之计的怨尤。至此,不仅上片中的无端幽怨和烦乱得到了解释,而且全词的主旨也从这花开花落、塞雁先还的意象中脱迹而出。
全词结构严谨,意境幽远,内涵丰富;同时运用比兴手法,使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构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体系,使此词传情含蓄而深沉,留给人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很大。
明代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二:“燕梦”,奇。下片无迹有象,无象有思,精于观化者。
明代潘游龙《古今诗余醉》:“却笑”至“变朱颜“等句妙。
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春幡”九字,情景已极不堪,燕子犹记年时好梦,黄柑青韭,极写晏安酖毒。换头又提动党祸,结用雁与燕激射,却捎带五国城旧恨。辛词之怨,未有甚于此者。
近代梁启勋《词学》:词题曰“立春”,无甚本事,然可谓极回荡之致。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阕铺叙“立春”而已。转头处向东风调笑,已属妙语。更云人盼春来,我愁春至,因其暗换韶光,老却多少朱颜翠鬓,语尤隽妙。然则岁岁之花开花落,春固徒忙,人亦徒增惆怅耳。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