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9 14:55
汉语言文学(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1903年,京师大学堂开设文、法、经、农、工、商、医、格致等八科,“文”科内含中国语言文学。
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成立“中国文学门”。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设置文、理、法三科十四系,“文”科里包含了中国语言文学系,这可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端。
20世纪2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均开设了“文”科或文学院,并设置了中国语言文学系,且有将其简称为“中文系”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均统一称为“中文系”,此时为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大学相继停止招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也随之停止。1973年,开始推行工农兵大学生制度,大学教育及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才逐步恢复。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中国高等院校逐步进入发展的正常轨道,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1986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中,设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属文史类专业。
1989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社科0101,为社会科学本科专业。
1993年,教委高等教育司编写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代码变更为050101,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文学门类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将原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教育专业合并为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文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50101,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掌握1门以上外语,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以专业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所长;可继续攻读研究生,也可在行政机关以及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
在制定、修订具体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时,应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又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注意创业就业的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
学制:基本学制为四年,各高校可在四年制模式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学生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或学时:总计130~140学分,2200~2600学时(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高的审美品位以及健康的心理和体质;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国家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主动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
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在母语和国家通用语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例如语言知识、文字知识、中国文学史知识。一定程度上了解相关知识,例如历史学、哲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逻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库应用、文献检索等工具性知识;同时对学科前沿信息有一定了解。
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三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专业教育课程包括该学科基础性课程、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课程以及专业实习实践。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其他自选活动。
专业知识覆盖范围包括:中国语言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理论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以及相关知识领域,如外国文学。
学生的教学实习及实践活动应当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自身条件,灵活多样,妥善安排,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
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习实践活动。例如:教学实习、语言学调查、文学现象讨论、传媒写作、创意写作、编辑出版实践、民俗和民间文学调查等。
(1)选题要求:毕业写作选题的确定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应结合专业学习的实际,有利于对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写作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容要求:毕业写作一般采用论文形式。写作内容应完整、充实,表达顺畅,具有专业特点,能够体现该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
(3)指导要求: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毕业写作进行全程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交流中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以保证毕业写作质量。
师资队伍的具体人数根据专业的学科地位、招生规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因素确定。生师比应符合教育部的规定。承担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6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专业所在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须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指标要求。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和支持。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保证教学经费数量充足,规范使用。学生人均教学经费须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生均年教学日常支出不低于1000元;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积极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和评估。
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带有一定专业内涵的课外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整体素质。
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各自的实际以及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的特点,规范管理,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情况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涵,提高教育质量。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符合新时代背景对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要求。教育工作者需结合社会发展态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等,形成新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
(1)拓展专业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结构。教师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基础内容进行扩展,并逐渐形成符合学生认知的课程结构。即教师通过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专业课程进行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知识层次,并提升他们的文学底蕴。
(2)巧妙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与丰富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科学与适应程度,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师需对学生思想成长规律、信息获取渠道、认知世界的视角等,形成新的认识与不同程度的了解。
(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师需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需求,构建更具有实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坚持师资队伍素质与学生专业素质技能的提升
第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教师是开展本科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学能力。
第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技能。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二)“四驱动”培养路径
第一,课程建设驱动。课程教学是落实人才培养的渠道,在三平台一环节(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结构的指导思想下,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课内实践环节。
第二,教学改革驱动。教学改革不仅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评价的改革。探索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将学生学习过程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不仅能合理恰当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提高培养的质量。
第三,实习见习研习驱动。在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做好动员工作,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通力合作,让学生在说课、课件制作、试讲各环节得到充分训练,进而反思,进行教育研习,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第四,专业技能考核驱动。以学分制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专业技能考核的重视和积极性,通过专业技能考核办法的实施,从根本上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水平,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就业导向,立足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打造能够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同学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此过程中,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从科学定位、优化专业发展方向、科学设置专业课程等多个方面着手,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1)准确进行学科定位。各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立足实际,结合本身特点和实力,适应不同层次的办学需要,除掉“一刀切”的弊端,明晰学科定位,凸显办学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分组,为其协调和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各类实践机会,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循序渐进地用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职业能力。学校应该和用人单位强化业务合作,建设好自己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这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步骤。
(3)优化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应该契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采取多样化的能力评价标准和体系,而且要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切实将口头表达和书面作业、竞赛结果与考试成绩结合起来等,从单一化的评价方式转变为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标准和指标。
(4)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首先,优化传统课程结构。对汉语言专业10多门基础课程中存在重复、交叉的部分进行整合与优化,精简教学内容。各门课程都结合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研究态势,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确定课程的教学难点以及重点,强化核心知识点的突破和破解。其次,设置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比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计划中,前两个学年属于基础课程学习时期;大三上学期要面向未来就业,分专业对学生进行强化和培养。
可报考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以及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关的学科。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新闻出版、文艺宣传、教学科研等文化研究单位,从事编辑、采写、企宣、文案、教师等与专业基础尤其是文字能力密切相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