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8 09:46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中心位置坐落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交汇处,以“中山纪念亭”为发端,名为“四永一升平”的一道道骑楼老街呈环型放射状,形成城市街区,拥有我国建筑面积最大的近代骑楼下南洋
清嘉庆元年(1796年)前,汕头就因港口而带动商业贸易的兴起。先是在老妈宫前一带形成临海集市,后沿老妈宫向西的海岸发展。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逐渐建起了柴米药材和修船等行当,并形成了行街、顺昌街等相对稳定、集中的商业区,共有店居200余间,即俗称的“闹市”。“闹市”虽属自由聚集,自发建设的市集雏形,但道路的横直相交,内外沟通,水陆连接,已形成以集中、通畅为主要特征的方格式格局,且有着行业相聚、行商坐贾有别的、商居有分的功能分区雏形。原“闹市”范围东至现民族路,西至现同平路,南至行街,北至现福平路。
清咸丰十年(1860年),汕头作为通商口岸正式开埠。位于现今金平区小公园街道的旧汕头港逐步取代澄海樟林港,成为中国东南近海和远洋航线的区域性货物集散中转港和航线补给港。史料记载,1860至1949年间经汕头港口岸前往港澳和东南亚的人数约140万,其中多数是潮汕人。早年,红头船漂洋过海,基本都是人货混载,船舱里乌压压的货和人挤在一起,搭乘红头船的人,大多数是被迫背井离乡下南洋谋生的人。
20世纪初,随着汕头商贸业的发展,一个以华侨投资建设为主体,以“小公园”为核心,以“四永一升平”和“四安一镇邦”为主要街道的商业中心逐渐形成,这片范围内汇集了大量市场(商行)、金融机构和酒楼旅馆,其旧址保存至今,小公园开埠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开埠的34个城市里唯一一个至今保存完好的开埠区。市场(商行)包括大量的行街、商铺、百货大楼旧址,展示出汕头商业繁盛的近代埠市风采。据民国学者谢雪影编著的《汕头指南》记载,1934年,汕头埠有工商登记的经营进出口货物商号至少一百家以上,很多商铺都聚集在小公园区域内,形成行街。
小公园开埠区的沿街有一大片骑楼建筑,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多数是早年华侨返乡投资建设的。骑楼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商住合一的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营造凉爽环境。骑楼主要由上楼下廊两大部分构成。骑楼的下廊就是人行道,上楼一般是住家或仓库。骑楼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充分展示了汕头百载商埠的人文历史风貌;同时,骑楼也是海外游子对故乡记忆的载体,华裔新生代会在这里寻找祖辈的痕迹,记住自己的根。
汕头在遭受民国七年(1918年)潮汕大地震和民国十一年(1922年)“八·二”飓风灾后,汕头老市的平房旧房倒塌无数,急需进行恢复重建,重新规划改建的倡议应运而生。民国十一年(1922年),汕头市政厅开始着手编制“市政改造计划”。民国十二年(1923年)汕头市政厅将编制好的市政改造计划上报审批,因政局原因未予批准实行。民国十五年(1926年),鉴于当时汕头自身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及两次特大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汕头市政厅将重新修订的规划再次报呈广东省政府。在获得省政府的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实行。汕头市政厅着手对老市区进行规划改建,划分出工、商、居住、游乐等功能分区。
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经设立市政厅的汕头形成了以小公园为核心的环形放射状路网格局,建筑上以装饰美观、中西结合的骑楼建筑为代表。其中利安路以西片区是原汕头商业商贸发展的核心区域,集中了较为出名的商店、酒家、银号、客栈、戏院以及邮局等公共商业服务设施,见证和承载了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汕头商业之盛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广州、青岛,位居中国第七位。港口年吞吐量最高达675万吨,仅次于上海、广州,位居中国第三位。汕头对外贸易也快速发展,10多家轮船公司和招商局先后在汕头设立机构。汕头成为五岭以南第二大繁荣的城市。
2013年,汕头市提出《关于立法保护我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风貌的议案》,拉开了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工作的序幕。
2014年6月,《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开始实施。
2016年底,西堤路骑楼和沿街建筑景观提升工程、小公园中山纪念亭等12处文物点及不可移动历史建筑修复工作全面完成。
2017年,汕头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审议市人民政府提请的议案,同意批准《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同年3月,启动小公园开埠区首期修复改造工程,也就是俗称的“三环三线”修缮工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用“绣花功夫”陆续完成了中山纪念亭、南生百货大楼、红色交通线、民族路、升平路、国平路南北、邮电大楼等特色建筑以及大面积的骑楼、建筑、街巷的修缮,并且对外开放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市文化馆、老妈宫戏台等文化场所,总投资约7.62亿元。
2018年1月,小公园开埠区一期修复已经完成。同年1月14日,汕头市金平区发布了小公园开埠区业态规划指引,确定三环三线13条街的主业态。
2019年1月,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二期工程项目正式开工。
2021年初,汕头市制定出台了《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是汕头城区历史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区域,聚集晚清、民国的官府衙署、洋行领事馆、公寓私邸、工业商会、影院酒楼等历史建筑,融合传统潮汕建筑、骑楼街屋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等。在三环三线13条街和中山纪念亭周边核心区中,原有业态的基础上再整合升级,确定了各自的主业态,打造不同的特色街。其中,业态规划指引涵盖了潮汕非遗文化一条街、民俗文化一条街、特色百货一条街、文化艺术一条街、潮汕茶文化一条街等,确定了小公园开埠区的主业态。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结构分为一轴、两核、三区。一轴即潮人精神家园轴,是以小公园中山纪念亭为核心、以安平路为轴线,通过标志性建筑的改造、公共空间的塑造、交通的梳理、文化的凸显等手法打造。两核包括百载商埠文化核心,以中山纪念亭、南生百货等形成;骑楼风情文化核心则是展示传统骑楼建筑的文化核心。三区包括小公园片区、安平西片区和现代居住片区。范围划定为:西至西堤路、北至西港高架路—中山西路、东至福平路—张园内街—外马路—南海路、南至南海横路—外马路—商平路—至平路—海墘内街—棉安街—镇邦路,总面积72.43万平方米。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现存17条道路、77条街道、111条里坊巷,核心区范围内建筑物6238栋;不可移动文物共25处(包括风貌协调区),其中文物保护单位19处;汕头市第一批历史建筑16处。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规划通过功能分区,将打造百载商埠风情体验区、特色骑楼风情体验区、老城休闲生活体验区、开埠文化展示区、宗教文化体验区、潮汕工艺博览区、潮汕原真民宿区和现代住宅区等八大主题功能组团。同时,挖掘人文资源和潮剧、潮绣、陶瓷、茶艺、美食、传统潮汕手工艺等各个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产业。百载商埠风情体验区将主要体现开埠区历史上较为繁荣时期“商贾云集,万国楼船”的景象。而特色骑楼风情体验区主要展现中国保存面积最大近代中西合璧连续骑楼街区风貌。老城休闲生活体验区则主要体现老城休闲、娱乐生活,对影剧院、戏曲院等进行修复。
2019年02月11日,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在春节元宵期间开展的“游历史街区赏开埠风采”迎春系列文化活动。
2020年1月,央视“我们的中国梦——2020年东西南北贺新春”节目选择汕头作为分会场之一,其中也到小公园等地取景拍摄。
2020年10月03日,汕头市2020国庆中秋嘉年华系列活动继续在小公园开埠区上演。活动围绕“百年洋楼、非遗匠作、潮汕美食、时尚潮玩”四大主题,时间持续至10月31日。同年10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的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等地,看历史、问细节、谈开放、听民声。同年10月17日,聿怀初级中学组织了100多名学生,来到小公园开埠区开展研学活动。
2021年2月,湖南卫视华人春晚来到小公园街区。
2021年4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清明特别节目《多情的土地》节目组前往小公园历史街区取景拍摄。
2021年7月1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街区、西堤街区2处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2023年,入选第四批广东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名单。
小公园的建造史,是由一代代潮人华侨前赴后继书写的。小公园是由华侨参与建设和开发的,这是小公园最重要的特征。可以说,小公园的建成离不开华侨们的贡献。百载商埠汕头在中山纪念亭、百货大楼、老妈宫戏台等古老建筑里,深深镌刻上潮人华侨奋斗拼搏、回馈家乡的精神烙印,在小公园开埠区的繁华热闹里,日复一日诉说着属于潮人的独特故事。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是汕头城市发祥地,是20世纪30年代汕头市较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老埠的文化、文物古迹遍布大街小巷。其特有的建筑风格、街道特色和商业氛围,展示了汕头市“百载商埠”的人文历史,加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对于恢复开埠区历史人文风貌、推进汕头市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协调发展意义较大。
作为近代开埠的34个城市中唯一保留下来的较为完好的开埠区和中国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建筑群,小公园片区不仅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文脉,也承载着不少海内外潮人的乡土记忆,是“潮人精神文化家园”,是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汕头市加大对小公园开埠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育活化工作力度,将其打造成为“内秀外名”的城市名片,成为留得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街区、西堤街区2处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挖掘和传承广东省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免费
可乘坐汕头公交1路,3路,5路,7路,10路,13路,14路,18路,24路,52路,101路前往。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中心位置坐落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交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