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4 18:31
汕头市博物馆位于汕头市金平区月眉路与韩堤路交界处(背靠汕头市中山公园西北角),1960年建馆,2004年对外开放。是一所综合性博物馆,是潮汕地区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也是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服务基地。
1960年,汕头市博物馆成立,馆址设在汕头市中山公园内农业展览馆。
1969年,汕头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受文革期间影响转移至内地寄存,被迫停止工作。
1973年春,汕头市博物馆恢复正常工作,暂借中山公园内的市歌舞团前楼作临时馆舍。
1978年5月,汕头市博物馆回迁原馆址。
1982年,艺术大师刘海粟亲为汕头市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1986年,汕头市博物馆被中国博物馆学会吸收为团体会员。
1995年1月22日,汕头市博物馆新馆工程立项并动工建设。由于汕头市博物馆的现馆址是1956年建造的一座砖木结构建筑,且面积狭小而又年久破旧,已不能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汕头市政府批准在中山公园西北角,划地并投资1.028亿元建设新馆。
1995年6月18日,汕头市博物馆奠基并正式动工兴建。
2004年9月,汕头市博物馆部分楼层展厅投入使用。
2008年5月,汕头市博物馆文物库房及行政办公区投入试运行。
2013年7月,汕头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全面竣工验收。
2004年9月,汕头市博物馆基本建成并免费开放。
汕头市博物馆位于韩江边、月眉河畔,背靠中山公园,溪流环绕、绿树掩映。为方便出入,馆前配套建设一座从韩堤路跨越月眉河直达新馆的桥梁,似一钩新月,映照在平静的江面上。主体总建筑面积17279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2500平方米,层高地面8层,地下1层。建筑外观新颖、大方,建筑风格以潮汕建筑手法为基调,采用柱廊、大挑檐,配琉璃瓦形式,墙面以花岗岩浮雕作装饰,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新馆还按抗9度以上地震设计,是全国第一座采用基础橡胶隔震技术的公共建筑,并采用智能技术管理的大楼。
汕头市博物馆占地面积8.559亩,主体总建筑面积17279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约8000平方米(设有大小不一的展厅10余个),文物库房面积2500平方米,层高地面8层,地下1层。新馆工程于1995年立项并动工建设,2004年9月部分楼层展厅投入使用,2008年5月文物库房及行政办公区投入试运行,2013年7月整个新馆建设工程全面竣工验收。
汕头市博物馆展厅面积约8000平方米(设有大小不一的展厅10余个),举办过一系列的陈列展览,有《汕头地区出土文物展览》《潮汕民俗文物展览》《潮汕革命文物展览》《潮汕华侨历史陈列》《潮汕全漆木雕展览》《中国科举文物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颂展览》《肩负人民的希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型图片展览》《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水彩·粉画展》《潮汕华侨历史图片展览》《吴南生捐赠元人『平沙落雁图卷』暨馆藏书画精品展》《馆藏文物精品系列展览》等100余个展览,举办各类交流展览20多个,近10年来共接待观众逾百万人次。
汕头市博物馆三楼,“南海遗珍——南澳1号出水文物精品陈列”的文物展,展览占据了该馆三楼将近一半的展厅,展出的文物主要是瓷器,包括盘、碟、杯、罐、瓶等多种器型。经过2010年—2012年的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南澳1号”共出水以青花瓷为最大宗的各类文物超过2万7千多件,铜钱2.4万枚、珠管串饰2.9万粒等,以及多种水果核、块茎作物等有机质及水银等无机物标本。“南澳1号”中的瓷器分别来自漳州窑、景德镇窑以及闽南粤北周边窑址。船体的基本结构也已确认,其长27米,宽7.8米,总计有25个舱位。“南澳1号”是迄今为止中国出水器物数量最多的古代沉船遗址。
汕头市博物馆四楼,汕头历史陈列的展馆,与汕头的发展息息相关。《潮汕华侨历史陈列》中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照片、文献、实物系统的介绍了潮汕华侨几百年来在海外艰苦奋斗、励志创业、爱国爱乡的光辉历史。
截至2019年末,汕头市博物馆收藏有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历代陶瓷器、书画、铜器、玉器、金漆木雕等各类文物及藏品12418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3000余件(其中一级16件,二级157件)。
汕头市博物馆有中国仅存二套的清康雍年间紫砂名家陈鸣远制作的紫砂清供雅玩“八果一虫”、明代广东籍著名宫廷画家林良的绘画精品“芦雁喜鹊图轴”、明代方以智的《临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册》、雕刻精美的清道光二十五年“金漆木雕人物小神龛”、有质地滢润、精雕的清乾隆《山水人物碧玉笔筒》以及清道光《松山行旅青玉山》以及广东省政协原主席吴南生同志捐赠的元人《平沙落雁图卷》等一批文物精品。
汕头市博物馆在延缓文物自然老化、防止损伤、物化生物因素的破坏”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文物管理制度。藏品库房均配备了空调,所有照明均采用防爆灯,并根据藏品的质地分别配备自动喷淋系统或气体灭火系统,一、二级藏品库房及书画库房。木雕库房均配备了抽湿设备,正在配套恒温、恒湿系统。为了确保藏品的安全,博物馆在设计建设之初就考虑了地震因素。主体建筑是采用基础橡胶垫隔震技术,能最大限度降低地震对文物的破坏,同时所有藏品柜、架都进行了加固。而且一、二级文物及所有三级以上陶瓷文物都制作了独立囊匣盛放。对于易受虫害破坏的文物,采用传统的定期放置防虫药的方法。
汕头市博物馆是汕头市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服务基地,每次举办陈列展览,博物馆都积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除了以新闻形式报道外,还经常利用专栏、学术研讨等形式进行宣传,尽量多地吸引观众。以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使博物馆这个“永远的课堂”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每年“国际博物馆日”和“世界文化遗产日”期间,都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统一组织的各类宣传活动,扩大博物馆的影响,使更多的人自觉地走进博物馆。同时,积极加强与广大中小学的联系,通过共建、讲座、送展览到交园。免费发放参观券等形式,使博物馆深入到广大的中小学生心中。
汕头市博物馆于2014年元旦起逐步推出馆藏陶瓷、书画等7个精品陈列展览并正式免费对外长期开放,展览展示了市博物馆所珍藏的中国历代文物精品、潮汕文化遗存。
2019年10月18日,濠江法院组织党员干警参观汕头市博物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巡展的主题党日活动。
汕头市博物馆馆专业人员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已发表论文多篇,编印有馆藏文物图集3本。合作交流油头市博物馆积极创造条件选派相关人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在学术研究方面,汕头市博物馆长期以来着重对潮汕地方史、潮汕古代陶瓷窑址的特色及产品情况;对潮汕民俗文物,潮汕金漆木雕以及古代潮藉画家的生卒年代、作品特色和潮汕工艺品等专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已写出了一批较有份量的研究文章。现已有多位专业人员被国家和省、市级博物馆学会和专业研究会吸收、选举为会员、理事和会长。
汕头市博物馆加强馆藏文物的研究与利用工作,陆续出版了汕头市博物馆藏品系列丛书,如《张树人捐赠书画集》《吴南生捐赠汕头市博物馆元人平沙落雁图卷》《汕头市博物馆馆藏精品鉴赏》等画册。
自1978年以来,汕头市博物馆与泰国、香港及国内相关单位合作引进了名类展览20多个。2005年,汕头市博物馆正式加入了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协作交流网络。
2015年4月11日,在汕头市博物馆二楼贵宾厅举办《广彩起源及早期面貌》讲座,主讲人郭学雷,现任深圳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是首位同时获得陶瓷、玉器、铜杂三项国家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资格的专家。在“官钧”瓷器断代、金代红绿彩瓷器、明代磁州窑、吉州窑、元青花等研究方面。
2015年6月13日,陈履生副馆长在“国博讲堂”作了以《走进荷兰博物馆》为题的讲座,荷兰大使馆文化参赞及其他官员应邀出席,共同庆贺“荷兰日”,并见证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荷兰语版正式上线。
1995年1月,汕头市委、市政府授予汕头市博物馆为第一批“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汕头市博物馆被确定为汕头市青少年教育服务基地。
2020年12月21日,汕头市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二级博物馆名单”。
2023年7月,入选2023年第二季度广东省热搜百强博物馆榜单。
汕头市博物馆设有保管部、陈列部(公共教育)、办公室。在职编制数20人,专业技术人员5名,其中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4人。
汕头市博物馆理事会是汕头市博物馆的决策(组织)机构。经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批准,汕头市博物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成员7名,政府有关部门代表2名,汕头市博物馆代表2名,社会公众代表3名。
2019年7月31日,汕头市博物馆召开第一届理事会会议。会议讨论研究了理事会章程、提名副理事长、秘书长人选,出席会议的全体理事(7名)通过副理事长的选举任命,以及《汕头市博物馆理事会章程》。
2019年8月29日,汕头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对《汕头市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施方案》、《汕头市博物馆章程》,《汕头市博物馆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进行备案。
地理位置
汕头市金平区月眉路与韩堤路交界处(背靠汕头市中山公园西北角)。
开馆时间
周二至周日:每天9:00—17:00(16:30观众停止进场),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交通指南
坐汕头公交第47路公交车可直达市博物馆门口,第2、3、5、7、11、14、18、20、22A、22B、42、52、55路公交车到金凤坛站下车,往北经民族路、韩堤路到达博物馆,第20路公交车瑞平市场站下车,往北经韩堤路到达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