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3 15:04
江东亮,男,汉族,1937年9月12日出生于上海,安徽省歙县人,无机材料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37年9月12日,江东亮出生于上海,安徽省歙县人。
1955年9月—1959年2月,在南京工学院化工系学习。
1959年2月—1960年7月,在南京化工学院硅工系学习并毕业。
1960年8月—1980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五室担任题目组长。
1981年8月—1983年9月,在美国密执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工作。
1984年1月—1990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五室担任室副主任。
1989年9月—1989年10月,到德国汉堡技术大学材料系进修。
1991年1月—1995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国家“8.5”攻关陶瓷材料与发动机专家组副组长。
1992年10月—1992年12月,到德国汉堡技术大学材料系进修。
1992年,当选国际陶瓷学院院士。
1996年9月—1996年11月,到德国安林根大学材料系进修。
1997年1月—2001年1月,担任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1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东亮先后主持和完成了致密微晶氧化铝陶瓷及机械密封件的研究,成功地装备了东风型系列火箭推进剂加注系统;开发了氧化铝耐热混凝土浇灌料,为30万吨合成氨装置提供了关键材料;开发成功第二代氧化铝和第三代碳化硅端面密封环材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泵;江东亮提出开展复相陶瓷研究,得到中国国内外广泛重视,成为陶瓷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江东亮首创高温等静压氮化表面改性工艺,使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比相应的单相材料分别提高80%和100%。
江东亮先后开展氧化铝陶瓷末期烧结气氛对材料致密化的影响、碳化物或含碳化物复合材料的高温等静压氮化改性工艺等基础研究工作,促进了无机材料科学的发展;在新材料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其在中国国内成功研制高致密微晶氧化铝陶瓷及机械密封件,磁流体发电电极材料,氧化铝轻质、重质耐热混凝土,碳化硅基工程陶瓷,复相陶瓷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广泛应用于机械、化工、能源、交通和空间等行业。
截至2019年10月,江东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以及上海市和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奖等12项。
截至2019年10月,江东亮共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著作5本,申请专利20余项,已批准14项。
截至2019年10月,江东亮指导培养博士生25名,硕士生9名。
2015年11月28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科技馆、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联合承办的上海科普大讲坛第57讲——主题讲座《古老的陶瓷焕发青春》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东亮作了科普报告。
2017年9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江东亮应邀做客宁波材料所“科技大讲堂”,做了《先进陶瓷与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学术报告。
江东亮担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1993年2月—1998年12月)、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江东亮学风正派,精勤育人,高风亮节,弦歌不辍,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中青年科学家和活跃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型人才,虽已年近八旬,仍关心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硅酸盐所的改革创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所长宋力昕评)
江东亮心系国家发展,积极为中国材料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江东亮十分关心工程院的工作,积极参加工程院的各项活动,为工程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江东亮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勇于创新、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敬业奉献,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院长周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