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1 21:38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全诗情深而壮阔,诗人运用融化手法而浑然无迹,使诗篇呈现出空灵蕴藉之美。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其一
江送巴南水⑴,山横塞北云⑵。
津亭秋月夜⑶,谁见泣离群⑷?
其二
乱烟笼碧砌⑸,飞月向南端⑹。
寂寞离亭掩⑺,江山此夜寒⑻。
⑴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⑵横:横亘。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中国北边地区。
⑶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⑷泣:哭泣。离群:离开同伴。
⑸乱烟:凌乱的烟雾。笼:笼罩。碧砌:青石台阶。
⑹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⑺掩:掩盖,掩映。
⑻江山:江水和高山。
其一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其二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这首诗写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到咸亨二年(671)之间,可以与《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江边送别诗相互参证,都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这组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首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这组诗写得情深而壮阔,把离情别绪融入了无限的江山风物之中。第一首使送别的悲泣融入巴蜀的无限云水之间,第二首则把离别的悲情巧妙地融入了无限的江山之中,使江山都为之夜寒,让人难以辦别被送走的友人究竟是属于江山,还是属于作者王勃,究竟是江山在送别友人,还是王勃在送别友人。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烟升月转,见话别之久;亭掩夜寒,觉悄然无人。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意虽未深,却为正声之始。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寂寞”句根首句,“江山”句顶次句。“寒”字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清代朱宝莹《诗式》:首句,夜静无人,惟行者与送行者相坐于此亭中。二句,月色已上,正入夜深,见相坐话别,为时已久。三句、四句,行者、送行者均已去,故离亭寂寂而掩矣。人骤散去,江山如故,只增寒景,系从题后著笔。(品)凄清。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长于五律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喻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的诗篇仍流于华艳。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