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9 09:16
江夏子莲,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江夏子莲鲜莲蓬扁平型、绿色,心皮数25-32个,结实率75%以上;壳莲卵圆形、黑褐色、纵径1.45-1.72厘米、横径1.2-1.52厘米,百粒重量140-160克;红莲子(去壳带种皮)红褐色;鲜莲子卵圆形、绿色,肉乳白、气味清香、味甜、芯苦涩;磨皮白莲近圆形、浅黄白色、百粒重量90-110克。
江夏子莲品质独特,营养丰富,蛋白质≥18%,淀粉≥40%,水分≤12%
江夏区境属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地形特征是中部高,西靠长江,东向湖区缓斜。为中国红壤的北部边缘,又是黄棕壤的南缘,滨江抱湖的地理位置有潮土分布。北部垅冈平原以黄棕壤和潮土为主,中部低丘垅冈平原皆为红壤,西部平原以潮土为主。生产地域范围土壤以水稻土、潮土及红壤为主,pH值为6.5-7.5,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3.41克/千克、106.40毫克/千克、15.00毫克/千克及117.90毫克/千克。
江夏区西临长江,东北、西南三面临湖,间以水库塘堰,形成江湖环抱之势。由于地势南北狭长而东西倾斜,境内水系呈离心扇形。按自然出江口划分,金水河水出金口入长江,梁子湖水出樊口闸,汤逊湖水出武泰闸。较大江河有长江和金水河,长江流经区境段长31.5千米,金水河的区境流程42千米且在金水闸入长江。较大的湖泊有西凉湖、斧头湖系,由5个湖泊组成,与金水河相通;梁子湖系由3个湖泊组成,与长江相连;汤逊湖系由5个湖泊组成,积水由海口闸、陈山头闸和武泰闸流入长江。区境江河、湖泊、河滩、湖滩、水库等水域面积达6.467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一,是武汉市水域面积最大的区。适宜江夏子莲的种植。
江夏区属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9-17.9℃,平均16.8℃。年总降水量889.2-1862.6毫米,平均1347.7毫米。日照时数1450-2050小时。温暖湿润、四季鲜明,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特征明显。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的日期在3月31日前后,有利于江夏子莲早春管理。
武汉市江夏区有着悠久的莲子种植历史,早在明清时期,武汉市江夏区就开始种植子莲,由于江夏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其种植一经推广就受到了当地人们的欢迎,由于当地生产的莲子有着较高的药用价值,在当地有着“水上人参”的美誉。
据光绪十一年(1885年)《武昌概志》史料记载:“物产:有莲、有藕、有菱……”,表明早在明清时期江夏就有子莲种植。
据《武昌县文史资料》第二辑记载:法泗一带的白莲,产量高,颗粒圆滚,颜色洁白,肉质细腻,清香爽口,营养丰富,久煮不碎,落口消融,是传统名贵产品。
《武昌紧滤》(1989年版)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武昌县(江夏)白莲发展很快,以金水河法泗为主要产区,1952年成立了武昌县国营新墩植莲场;湖北省水产局在法泗区建立了菱米湖植莲场。
1957年起,江夏子莲开始行销港澳地区,年出售量达175吨。
从2011年开始,每到荷花盛开的7-9月,由江夏区人民政府主办的荷花节在子莲主产区法泗鑫农湖举办。
2017年,江夏子莲种植以从地方品种改良而来并通过省级农作物品种审(认)定的品种鄂子莲1号(满天星)为主。江夏子莲产品开发较多,有鲜食子莲(莲蓬),干莲等,丰富了子莲产业链。
2016年,江夏区江夏子莲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壳莲总产量1.5万吨。
2017年,江夏区江夏子莲种植种植面积已达6667公顷,年产量达1.5万吨。
2009年,江夏子莲系列产品荣获第六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和全国知名品牌农产品。
2010年,江夏子莲系列产品荣获第七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和全国知名品牌农产品。
2013年,江夏子莲及其系列产品经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获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
2016年11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江夏子莲”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江夏子莲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所辖法泗街道、乌龙泉街道、安山街道、金口街道、郑店街道及湖泗街道等6个街道,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1′-114°35′,北纬29°58′-30°32′。总种植面积6667公顷。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6-03-1965。
质量安全要求
符合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有关规定。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江夏子莲产于江夏区法泗街道、乌龙泉街道、金口街道、安山街道、湖泗街道、郑店街道等6个街,108个村。产地环境空气、灌溉水及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要求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排灌便利及保水性好。土壤pH值为6.5-7.5。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选用由地方品种改良而来并通过省级农作物品种审(认)定的品种鄂子莲1号(满天星)。
3、生产过程管理
3.1土壤准备:宜于大田定植前10-15天整田,耕深30厘米、清除杂草、耙平泥面。每亩宜施腐熟农家肥3000千克、磷酸二铵60千克、复合微生物肥料180千克;或每亩施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50千克、腐熟饼肥50千克及尿素20千克。宜每3年施1次生石灰,每亩每次施75-100千克。同一田块,子莲一次定植后,连续采收不宜超过3年。
3.2种苗准备:种藕纯度应不低于90%,单个藕支顶芽个数应不少于1、节间的个数不少于2,节的个数应不少于3,并且未受病虫害为害,新鲜具有活力。宜每亩用种120支,在种藕采挖后10天内定植大田,定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泡1分钟消毒。
3.3大田定植:应在日平均气温达12℃以上时开始定植,为4月上下旬。定植密度宜为行距2.5米、穴距2.2米,每穴排放种藕1支,三角形定植。种藕藕支宜按10°-20°角度斜插入土,藕头入泥5-10厘米,藕梢翘露泥面。将田块四周边行内的种藕藕头全部朝向田块内,田内定植行分别从两边相对排放,至中间两条对行间的距离加大至3-4米。
3.4肥水管理:宜于定植后25-30天、55-60天分别施第一次、第二次追肥,每次每亩施复合肥和尿素各15千克;进入采收期后,每15天追肥1次,每次每亩施复合肥10千克、尿素5千克及硫酸钾3千克。追肥时,对于溅落于叶片上的肥料,应随时用水浇泼冲洗干净。定植期至萌芽阶段水深宜为5-10厘米,开始抽生立叶至封行后宜为10-20厘米,越冬期间不宜浅于10厘米。
3.5除草:定植前,结合耕翻整地清除田间及田埂杂草;定植后至封行前,宜人工拔除杂草。浮萍可每亩撒施碳酸氢铵50千克或尿素20千克于表面;水绵可用硫酸铜化水浇泼,每次用量为亩水面0.5千克,晴天进行,3-5天一次,连续2次。
3.6疏苗:对于一次定植,多年栽培的田块,从第2年开始进行早期疏苗。宜于6月10日前,按照行距2.5米、穴距2.2米间隔留苗,割除非预留植株的荷梗;或于6月30日前,采收藕带(幼嫩根状茎)。
3.7辅助授粉:宜于花期放蜂授粉,平均每2-3公顷设置1个蜂箱。放蜂时,应防止农药使用对蜂群的影响。
3.8病虫害防治:病害重点防治叶斑病和叶脐黑腐病等,宜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虫害重点防治蚜虫,宜用黄板诱杀有翅成虫;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均为7天。
4、产品收获:鲜莲蓬采收期为6月上旬-9月下旬。枯莲子采收始期7月中下旬,宜于黑褐子期采收,采收后露晒5-7天。莲壳、种皮及莲心均可采用机械去除。定植第2年的田块,可以采收藕带,采收期为5月-6月下旬,每亩采收100千克。
5、生产记录要求:应建立生产档案,对品种、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过程和方法以及环境因素等重要事项进行记载。生产档案至少保存2年。
明确表述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民间传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杨么兵败后将一把宣花大金斧丢人湖中,湖面上泛起了莲花,斧头变成了斧头山,莲花变成了现在的子莲,该湖也就是现在的斧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