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应梁

更新时间:2023-07-10 18:03

江应梁(1909—1988年),祖籍广西贺县,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族学家,主要从事民族学田野调查、中国西南民族与东南亚民族研究。

个人简介

1909年2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 1938年中山大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南洋文化事业编辑部干事、珠海大学文史系主任、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所长、云南省政协委员、民盟云南省委员、中国民族研究学会理事、中国百越研究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民族学研究会顾问、中国人类学会理事主席团成员、少数民族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云南省史学会理事等职。著有《西南边疆民族论丛》《摆夷的文化生活》《傣族史》等。

人物生平

江应梁先生幼年坎坷,家境贫寒。但他好学上进,于1925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学预科,次年升入本科。大学期间,江先生博览群书,并撰文投稿,发表了不少文章。1932年大学毕业后留暨南大学附中教书,兼任暨大南洋文化事业编辑部干事。1936年,江先生凭论文《研究西南民族计划》考入中山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组,师承朱谦之和杨成志先生。在中山大学研究院学习期间,江应梁先后到粤北瑶山、海南岛五指山、云南德宏傣族地区作田野调查,考察研究瑶族、傣族及黎苗关系问题,他在云南征集到大量的民族文物,拍摄了许多资料照片,撰写了《云南西部的“摆夷”研究》等多篇论文。他征集的民族文物和拍摄的照片在广州、香港展出后,受到学界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撰写的《云南西部的“摆夷”研究》作为毕业论文参加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被聘为中山大学历史系讲师,讲授中国民族史、西南民族研究等课程。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应梁为中山文化教育馆撰写的《抗战中的西南民族问题》一书,作为该馆抗战丛书第53种出版。中山大学迁到云南徵江后,江先生也迁居徵江,此间他多次带学生到徵江、昆明、路南、武定等地作少数民族田野调查。1940年中山大学迁回广东,江应梁留在云南并接受了三个任务:一是到重庆为民国政府教育部开办的边疆民族训练班和边疆学校教授3个月的中国民族史;二是入大凉山调查彝族社会;三是调查西双版纳傣族。江应梁不畏艰险,深入大凉山腹地和西双版纳地区考察,顺利地完成了这三项任务。1947年2月,江应梁回到广州,受聘为中山大学、珠海大学教授,并兼任珠海大学文史系主任。在此期间,他根据多年的调查整理并出版了《西南边疆民族论丛》《凉山彝族的奴隶制度》《摆夷的生活文化》等三部专著。后两部书成为研究彝族、傣族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现被不少大学列为人类学、民族学和民族史专业的研究生必读教材。

1948年10月,江应梁受云南大学聘请,任云南大学教授,先后教授文化人类学、傣族史、彝族史、彝族社会、暹罗史、中国民族史、民族史等专业课程。江先生上课以调查所得的事例为题材,内容翔实,讲解生动,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同时,他还深入滇南进行民族调查,根据丰富的调查资料写成了《滇南沙甸回族农村调查》。

1950年江应梁参加了中央民族访问团并任团委,到云南武定、丽江、维西、芒市等地访问;1951年赴京出席第一届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1953年云南大学院系调整后,江先生转而研究民族史。他把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与民族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发表了《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结合》《人类学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等文,出版了《百夷传校注》《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等两部著作。“文革”期间,江应梁被诬为“牛鬼蛇神”而曾遭迫害。 1979年江应梁参与筹建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所并任所长。1984年,江先生被聘为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其中包括我省第一位研究民族史的女博士方慧教授。同时他的巨著《傣族史》出版。该书是他长期从事傣族研究的结晶,荣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晚年以来,江应梁先生不顾年迈体弱,在他的学生林超民博士等人的协助下,从已经发表的百余篇文章中挑出22篇经典论文整理成《江应梁民族研究文集》。同时,他还组织编写《中国民族史》。终因积劳成疾,于1988年12月与世长辞,享年79岁。

江应梁一生教书育人,笔耕不辍,为云南大学培育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师,对中国的民族研究,尤其是西南民族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