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更新时间:2023-12-24 20:45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新出审字〔2012〕942号文件,《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原《武汉教育学院学报》)于2013年第1期更名为《江汉学术》,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42-1843/C,主管/主办单位仍为江汉大学,出版单位为《江汉学术》编辑部。

基本信息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更名为《江汉学术》公告

《江汉学术》为人文社科类综合学术理论期刊,主要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特色栏目有“现当代诗学研究”(教育部名栏)等。

特此公告。

《江汉学术》编辑部

2013年1月

原 刊 名: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s)

主办:江汉大学

周 期:双月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ISSN:1006-6152

CN:42-1389/G4

历史沿革:

新刊名:《江汉学术》

曾用刊名:《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曾用刊名:武汉教育学院学报;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创刊时间:1982

1982年创刊以来,刊物始终坚持高品位的学术标准,按照学术精品来打造,以“精研细读、深峻考问、历观通变、斟酌异同”的采编方针,逐步形成了理论色彩较浓,栏目特色鲜明,语言文字畅达,版式装帧美观的期刊风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办刊理念

本刊以推出学术精品,促进学术交流,扶植学术新人,繁荣科学文化为宗旨,秉持“精研细读、深峻考问、历观通变、斟酌异同”的采编方针,热诚欢迎专家学人惠赐佳作。

栏目设置

特色栏目有“现当代诗学研究”、“领域语言研究”、“文化管理与文化创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现当代诗学研究:2004年创设以来已出四十余期,旨在对20世纪以来的汉语新诗理论、思潮、流派、现象和新诗文本进行诗学意义上的专题或不定期专题研究,以推动中国新诗诗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其栏目论文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文情报告》等权威书刊转载(摘),业绩被载入《共和国期刊60年》史册,系全国社科学报百种优秀栏目(2006)、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2010)、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2010)、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二批名栏(2012)。“现当代诗学研究”七年来的论文精粹结集为《群峰之上——“现当代诗学研究”专题论集》(2011)出版,被认为是“新时期三十年来新诗诗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2012年颁发首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大奖得主为:赖彧煌、姜涛、西渡、钱文亮、唐晓渡。

领域语言研究:由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司原司长李宇明担任栏目主持人,旨在发现各领域中语言的新现象、新问题,并研究其特点与规律;通过研究一些领域中的语言疑难和语言政策,推动语言的规范化发展。研究对象包括文学语言、科技语言、新闻语言、广告语言、法律语言、公文语言、网络语言,再细而言之,文学语言中的小说语言、诗歌语言、散文语言等等。栏目系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栏目,其论文已经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报刊转载多篇。

文化管理与文化创新研究:与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合作,专门刊载与文化管理、公共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术论文。21世纪初,伴随着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地位的逐步确立,国内学界从事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政策的学者、机构日趋增多,对文化产业及文化政策的探讨也日益深入,本栏是为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政策研究者相互交流、开展学术探讨的专门栏目。本栏开栏后被《新华文摘》等转载(摘)多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栏目于2008年开设。重点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原著原理研究,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为研究内容。本栏目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宣传,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新贡献。栏目论文已经被权威报刊转载多篇。

期刊荣誉

经过不断努力,本刊在学界已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及学术声誉,截至2013年本刊为:

“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湖北省优秀精品期刊”;

此外,本刊还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确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推荐期刊”(2008),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重点转载期刊(2012);本刊二次文摘率在同级同类学报中始终位居前列,是公认的“办得有个性和品位、很有生气的学报”。

《江汉学术》稿约

一、为进一步提高本刊的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对来稿特提出如下要求 :

1. 论文观点明确新颖,资料详实可靠,论证严谨科学,语言流畅规范,篇幅一般为8000—1500字(重要论文篇幅可放宽)。基金资助项目的稿件优先刊用。

2. 来稿请发送电子邮件(扩展阅读网页中有投稿电子邮箱和办公室电话),并提供作者联系电话和通联地址。

3. 来稿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及通讯地址、作者简介、摘要、关键词、基金项目、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以及英文篇名、英文署名及通讯地址、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

(1) 题名应准确、鲜明、简洁,一般不超过20字。

(2) 作者署名如用笔名,请注明真实姓名。题名下应标明作者通讯地址(含工作单位或住址、所在省市名称及邮政编码)。

(3)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少数民族)、籍贯(省市或县)、工作单位、职称、学位及主要研究领域(方向)。

(4) 摘要应能概括论文的主要观点,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一般为350字左右。

(5)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专有名词或词组,一般应选3~8个。

(6) 基金项目产出的论文应标明基金项目全称(含批号),置于文章首页地脚。

(7) 注释是对文章题名、文章内容的解释性说明,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注释序号,注释置于篇末。

(8) 参考文献只标注公开文献,包括主要责任者、题名、标志码、出版项(著作应标明: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报刊应标明:报刊名、出版日期、页码)。参考文献排在注释后面,著录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处按引用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经典著作的引用应提供最新权威版本。

二、文稿请径寄本刊编辑部,切勿一稿多投。本刊不采用的稿件,因本刊力量所限,不办理退稿,也不奉告评审意见,请自留底稿。三个月内未接到采用通知的,作者可自行处理。

三、来稿文责自负,本刊不承担论文侵权等方面的连带责任。本刊对采用的稿件有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中申明。

四、本刊已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来稿凡经本刊使用,如无数字版、有声版等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等方面的特殊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刊及本刊合作媒体进行信息网络传播及发行,同时,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酬。

五、论文发表后,请作者及时将国内外的收录、文摘、引用、获奖信息等惠告本刊编辑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