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2-06-26 09:46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是一个具有70多年历史的粮食作物育种科研单位。

简介

她的前身是1932年创建的中央农业实验所稻作系、麦作系和杂粮系。1935年更名为稻麦改进所。1959年改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粮食作物系。1978年改为现名。 该所现有科技人员40人,其中2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研究员8名,副研究员14名)。全所有博士4人,硕士8人,在读博士和硕士各4人。科技人员中有3人被列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先后有3人获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人在国内外学术团体兼职。 该所设有水稻、小麦、玉米、甘薯及品种资源5个研究室。其主要任务是与省内各农区所分工协作,面向江苏省及周围适宜生态地区,开展优质、高产、多抗水稻、小麦、玉米甘薯新品种(新组合)选育和稻麦品种资源的鉴定、保存、利用及创新研究,其中稻麦育种为该所重点学科,杂种优势利用为育种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方面居国际先进水平。

获得成绩

该所创建以来,共育成水稻、小麦、玉米和甘薯品种200多个。大部分品种曾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江苏及周围省份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籼稻品种“南京11”闻名世界,迄今仍被用作高产育种的杂交亲本;粳稻品种“南粳34”、“南粳35”和“紫金糯”等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育成的杂交粳稻“泗优422”,小麦品种“宁麦8号”、“宁麦9号”、“宁麦10号”;玉米品种“苏玉5号”、甘薯品种“苏薯5号”、“苏渝303”等,正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978年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以来,该所共承担并完成部、省以上研究课题200多项;获得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72项,其中国家级8项、部级19项、省级45项;发表论文870余篇,其中学术论文22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40余部。“七五”和“八五”期间,该所均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作物研究所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培育符合生产需要的新品种、新组合。近年来在优质米选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育成了南京16号、粤优938、南粳38、39、40、41、苏沪香粳、“86优8号”等优质籼、粳稻新品种(组合)正在大面积推广应用。在两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育成了优质、高产亚种间杂稻新组合“两优培九”和“65396”。其中组合“两优培九”已在全国13个省累计种植300万公顷,单产比同熟期的“汕优63”增加1500千克/公顷,已于2000年4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两优培九”,2003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5396”株型紧凑、光合效率高,全生育期日产量达到100千克/公顷以上,1999年在云南省永胜县创造了17,000千克/公顷的超高产记录,被誉为“超级稻”;白皮小麦新品系“宁麦资18”和“宁92-47”,紫糯玉米“江南花糯”以及甘薯新品系“宁97-5”等均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