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31 20:40
江苏省苏昆剧团是苏剧的唯一表演团体。剧团先后培养了以昆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继青为代表的继字、承字辈及以十二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芳为代表的青年演员百余人。剧团拥有苏剧大戏百余个,在全国、华东、省、市多次会演中获奖,并成为全国昆剧团中折子戏保留较多的剧团。剧团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宾作招待演出。先后出访意大利、香港、日本、新 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创演了大型昆剧《新十五贯》和大型苏剧《状元与乞丐》等剧,引起国内戏剧界的广泛关注和舆论界的赞赏。
江苏省苏昆剧团1956年10月建立于苏州,是苏剧、昆剧兼演的艺术表演团体,2001年改名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前身是在原民锋苏剧团基础上改建的苏州市苏剧团。主要演员有庄再春、蒋玉芳、朱容、张继青、丁继兰等,并聘请了苏滩艺人吴兰英、朱筱峰、华和笙和原全福班昆剧艺人曾长生等兼任教师。后又延请原鸿福班(昆弋武班)老艺人汪双全指导武戏。因昆剧教师缺乏,剧团采取唱念、表演分两步学习的方法,聘请苏州名曲家贝晋眉、宋选之、宋衡之、吴仲培、俞锡侯,并向江苏省戏曲训练班借调吴秀松先期为青年演(学)员“拍曲”,然后再去外地邀请昆剧前辈徐凌云、俞振飞以及“传”字辈老师等,利用假期来团“踏戏”。
建团前期,因观众较为熟悉苏剧,剧团便采取经济上“以苏养昆”、艺术上“以昆养苏”的办法。一方面努力继承和发扬昆剧的优秀传统,一方面致力于提高苏剧艺术水平,促进演员的成长;同时又保证了剧团的经济收入,并使两个剧种相辅相成,比较和谐地统一在一个剧团之中。
1957年2月起,剧团正式成立“‘继’字辈青年演出队”,辗转于昆山、宜兴、无锡、镇江、扬州、常州、吴江和上海市区及其郊县松江、南汇、川沙、奉贤等地巡回实习演出,逐渐扩大了苏、昆剧以及“继”字辈艺人的社会影响。
1957年4月,该团在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演出的苏剧《花魁记》荣获优秀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演出奖;庄再春、蒋玉芳获演员一等奖;张继青、柳继雁也在各自主演的剧目中崭露头角,获青年演员奖。
1959年起,苏州市文化局一度将地处苏州闹市的新艺剧院划归该团,成为苏、昆剧的实验剧场。其时,剧团又陆续招收了一批“承”字辈学员,队伍不断壮大。平时,除能正常分队公演外,还经常完成省、市级的招待演出任务,先后为刘少奇、周恩来、贺龙等国家领导人以及西哈努克、胡志明等国宾演出。1960年4月,输送张继青等13名“继”字辈演员及部分乐队人员赴南京组团。从这时起到“文化大革命”为止,就有了驻南京和驻苏州两个同名的江苏省苏昆剧团。
此阶段,驻苏州的江苏省苏昆剧团除继续采取“请进来”、“走上门”等方式,不断向“传”字辈老师学戏外,并在苏州市戏曲研究室协助下,聘请了南昆的重要支派“宁波昆”仅存的前辈艺人陈云法、高小华、周来贤、严德才等8人来团任教,先后传授了《断桥》、《盗甲》、《思凡》、《下山》、《盗令》等50余折颇具特色的“宁波昆”剧目。
1962年,剧团已发展到320余人。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年演(学)员的舞台实践,剧团下设一、二、三团3个演出实体。这时苏剧以演现代戏为主,颇受观众欢迎。据统计,自1963年4月至1964年3月的一年中,一、二、三团共演出267场,观众达24万人次。剧团除经常巡演于苏、锡、常以及南京、上海等地外,还数次远至九江、南昌、武汉、长沙等外省城市演出。
“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被迫撤销,改建成“苏州市红色文工团”,演职员大部分被下放、转业。直至1972年7月,才恢复建立了仅有20余人的苏剧小组。同年10月,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将驻南京的江苏省苏昆剧团(当时已改为江苏省京剧二团)全体人员下放苏州,与苏剧小组合并,恢复“江苏省苏昆剧团”建制。1977年11月,原驻南京的人员仍调回南京,建立江苏省昆剧院。同时,将留苏州的人员组建成“江苏省苏剧团”,并在团内附设学馆,招收30名学员,仍采取苏、昆剧边学边演的方针,培养了建国后第四代苏、昆剧艺术人才。1982年2月1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苏省苏剧团恢复“江苏省苏昆剧团”名称,仍为驻苏州的省级演出团体。团内分设苏剧、昆剧演出队。1982年和1983年,剧团举办两期“永嘉昆剧”学习班,邀请永嘉昆剧老艺人杨良友、陈雪宝、陈花魁、缪立周等来团传授永嘉昆剧传统剧目。除昆剧队外,省昆剧院、省戏校及上海昆剧团也派人参加学习。
该团于1957年2月起正式成立“继”字辈青年演出队,进行实习性巡回演出,逐渐扩大苏、昆剧及“继”字辈青年演员的社会影响。其中的佼佼者张继青、柳继雁在各自的昆、苏剧表演中荣获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青年演员奖。1959年10月起,剧团又陆续招收了一批“承”字辈学员(按:顾笃璜先生曾提出以“继承弘扬”四字排辈的计划),队伍不断壮大。平时,除能正常分队演出外,还经常参加省、市某些重要的招待演出。1960年4月,经中共江苏省委与苏州市委协商决定,在南京另建一个江苏省苏昆剧团。以张继青、范继信、姚继焜等十三名“继”字辈演员及部分乐队人员赴宁为骨干,与江苏省戏曲学校首届昆曲班毕业生合并组建而成,与驻地仍在苏州的苏昆剧团同名并存。1961年9月9日起,苏州团、南京团首次联合赴沪,假上海人民艺术剧场、大众剧场联合公演,历时十九天,演出二十四场,获好评。张继青主演的昆剧《烂柯山·痴梦》、《窦娥冤》,尤蜚声艺坛。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联合邀请文艺界著名人士举行座谈,对剧团在短短数年中培养出成批优秀苏、昆剧青年演员备加赞扬。
自建国以来,省苏昆剧团积累大小剧目100余个,并多次参加省、市会演、调演,均获好评。在各阶段较有影响的代表性剧目有:苏剧《花魁记》、《寻亲记》、《邬飞霞刺梁》、《王十朋》、《唐伯虎智圆梅花梦》、《十五贯》、《快嘴李翠莲》、《狸猫换太子》、《昭君出塞》、《岳雷招亲》、《金玉缘》、《孟姜女》、《钗头凤》、《五姑娘》以及大型现代戏《雷锋的故事》、《死的已经死了》,小戏《一笔工分账》、《喜搬家》等;昆剧《窦娥冤》、《钗钏记》,优秀传统折子戏《游园》、《惊梦》、《痴梦》、《寄子》、《断桥》、《惊变》、《埋玉》、《跪池》、《见娘》、《照镜》、《拷红》、《思凡》、《下山》以及实验性的大型现代昆剧《焦裕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