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03 06:57
江苏省梆子剧团,原名江苏省豫剧团。 1958年徐州专区实验豫剧团,1959年徐州市豫剧团并入,1960年4月由江苏省文化局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梆子剧团。
建团初期
全团演职员lO0余人。主要演员有贾先德、徐艳琴、郑文明、赵金声、田美兰、王广友、李正新、吴小楼、秦绪荣、张德连、蒋云霞、耿素华、李广德等;鼓师李庆彬、刘桂荣;主弦王继成、李瑞祥。行当齐全,能文能武,最擅长演黑、红脸戏及以生角为主的袍带戏和刀马旦戏。
演出规范,讲究艺术质量,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享有较高声誉。当时剧团整理改编的《白莲花》、《大战十一国》、《困雪山》、《香囊记》、《佘太君发兵》等,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和本省各大、中城市巡回演出,受到广大观众欢迎。其后,该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红梅》及移植演出的《黛诺》、《桥隆飚》、《芦荡火种》、《红灯记》等,都在省内外引起轰动。
同时由阎自立编写的《江苏梆子戏常用曲调》,由江苏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对江苏梆子戏的音乐、唱腔发展颇具影响。这一时期,剧团对青年演员的培养也同步进行。雷晓霞、韩蔚霞、高彩萍、刘敬喜、王乃信、纵兆芝、朱丽华、王永奎、杜庆英、徐家英、史为义、惠宇忠、徐启云,以及青年鼓师李瑞忠、刘胜利,主弦吴大义都逐渐成为剧团的艺术骨干。“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被迫停演。
1971年剧团离开干校,编演配合政治任务的小节目,后又加工排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剧。《红灯记》被调进南京公演。原江苏省文化局组织兄弟剧团观摩学习,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其录音。
打倒“四人帮”后
老艺人重新登上舞台,先后上演了《十五贯》、《红楼梦》、《小刀会》等传统剧目。同时,新创作剧目也进入繁盛时期。1977年,该团创作的现代戏《银杏坡》,参加江苏省专业文艺团体创作节目第二轮(戏剧)汇演大会,赵金声、王永奎、史为义、高彩萍、李绪民获演员奖。
1978年,剧团创作的现代戏《心事》、《四方楼》,参加江苏省新创作剧目调演,深受好评。《心事》剧本由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单行本,并收入建国三十周年《江苏小戏选》;《四方楼》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该团创作的《闹洞房》、《断白银》,先后在《江苏戏剧》发表。
1985年
该团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新台啼血》在《陕西戏剧》发表。1991年,据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改编的七场梆子戏《李瓶儿》,和分别由张虹、陈秀兰主演的两台折子戏、应中国剧协艺委会邀请,由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剧协、中国《金瓶梅》学会推荐。晋京演出,轰动京华。马少波、王利器、郭汉城等著名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赞誉。1996年剧团排练的《华山情仇》、参加江苏省首届青年戏曲节,燕凌获最佳表演奖。
1996年2月。该团携该剧赴西安参加由文化部主办、陕西省文化厅承办的全国梆子戏剧种新剧目交流演出,获优秀演出奖,燕凌获优秀表演奖,潘中英、孙宜强获优秀舞美设计奖。张文艺获优秀导演奖、姬君玲、董瑞华获唱腔、音乐创作奖,张雪霞、朱齐光、王福阔获表演奖。2000年该剧再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1999年
该团与铜山房亭艺术团联合创作演出的《又一村》。参加江苏省第三届戏剧节,获新剧目奖。燕凌获优秀表演奖;李先锋、葛瑗获表演奖;董瑞华、燕凌、姬君玲、张文获唱腔设计奖;李绽、张君实、孙波获绘景奖;王文晶获造型奖。
2002年由中央电视台、江苏星河影视公司、江苏省梆子剧团联合摄制的戏曲电视剧《三断姻脂案》、《又一村》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放。在全国引起良好反响。
2003 年
该团创作的小喜剧《闹重阳》获中国剧协主办的中国滨洲、博兴小戏艺术节优秀剧目金奖。李先锋获优秀导演奖;张秀云、霍秀珍获优秀表演奖;陈登勤、衡敦壮、李先锋获编剧奖;董瑞华获音乐奖;李先锋、卓越获表演奖。
2003年,该团青年演员王静,参加中国“国花杯”中青年演员戏剧大赛,获金奖,青年演员李明,在江苏省“五星工程”小品大赛获金奖。剧目建设的长足发展,有力促进了中青年演员的锻炼成长,一批后起之秀成为剧团的中坚力量,纷纷在全国和省级重大艺术活动中摘金夺银,声震艺坛。
张虹于 l992 年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后,两次赴日本作文化艺术交流,并于 1997 年再夺第六届香玉杯艺术奖;
燕凌先于 1997 年摘取江苏省首届文化艺术“茉莉花奖”后,又于 1999 年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陈秀兰 1986 年在江苏省首届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荣获表演二等奖,1990 年又荣获江苏省第二届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 表演一等奖;
陈素芳 1994 年获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提名奖;同年惠宇忠获全国豫剧名丑赛表演创新奖。
这一时期,在省、市戏曲艺术活动中获奖的还有马春龙、张文、刘强、武强、孙娟等。该团阵容强大,人才济济,行当齐全,拥有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演员和强大的编剧、导演、 音乐、舞美力量,在苏鲁豫皖四省毗邻的淮海经济区,享有较高的艺术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