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5 21:30
江苏省高邮中学是江苏省四星级重点中学,该校1979年成为江苏省九十多所重点中学之一,1993年再次通过江苏省重点中学验收,2005年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江苏省高邮中学初创于清光绪31年(1905年),原名赞化学堂。
1907年,开设赞化高等公立学堂。
1909年,开设私立庆成学堂。
1912年,赞化高等公立学堂和私立庆成学堂合并为庆成高初两等学校。
1915年,改名为江苏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
1919年,改名为私立庆成国民学校,面向苏北招收初中毕业生。
1923年,定名为“高邮县初级中学”。
1928年,“高邮县初级中学”分为“高邮县立师范学校”和“高邮县立女子中学”。
1943年,新四军北撤时,和苏中五所学校组成“苏皖二分区联合学校”。
1955年增办高中,更名为“高邮县中学”。
1966年,学校改名为“东方红中学”。
1968年,学校复改名为“高邮县中学”。
1971年至1978年,学制缩短为四年。
1979年,学制恢复为六年,同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96所重点中学之一。
1991年初,随着高邮撤县设市,学校因之更名为“高邮市中学”。
1993年,该校再次通过省重点中学验收。
2000年,经高邮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易地新建。
2001年8月,学校实现整体搬迁。新校园占地14.92万平方米(约224亩),建筑面积68800多平方米。
2005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更名为“江苏省高邮中学”。同年,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2011年3月,学校顺利通过江苏省四星高中复审。
截至2011年3月,高邮中学原校址占地4.26万平方米(约64亩),新校园占地14.92万平方米(约224亩),建筑面积68800多平方米。在校生总数4238人,教学班85个,专任教师265人。
截至2011年3月,该校拥有教职工总数317人,专任教师总数265人,江苏省特级教师4名,扬州市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数量91人,中级职称教师90多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名,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1名,江苏省、扬州市级劳动模范、中青年专家、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学科带头人40多名,高邮市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学骨干40余名。
江苏省特级教师(4人):秦晓、黄桂君、钟志健、钱士宽
扬州市特级教师(2人):郭如松、陈兆淼
全国优秀教师(1人):黄桂君
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黄桂君
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人):黄桂君
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1人):黄桂君
截至2011年3月,该校教学区有教学楼3幢,科技楼1幢,教学办公楼3幢,行政办公楼1幢,艺术教学楼1幢,综合图书馆1座,多功能报告厅2个,拥有标准教室92个,科技楼有40个标准实验室,其中理化生实验室按6、6、5配置,3个多媒体演示实验室,艺术教学楼有试听教室、舞蹈房、练歌房、写生室等15个教室,以及8个琴房。
截至2011年3月,该校数字化图书馆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有藏书库、图书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网络室、视听室、演播室、多媒体制作室、展示厅等。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45000余册、电子图书50000余片,拥有各学科教学用录音带、录像带、光盘1000余种;每年订阅报纸近200种,订阅杂志300多种。
截至2011年3月,该校运动区拥有400米6道塑胶跑道及3000人看台的田径场1座,健身广场1个,排球场6片,体操健美房1个,乒乓球、羽毛球训练厅1个,拥有一座5000平方米的能容纳3000人的综合性体育馆。还有中央空调系统、室内电子显示屏,室外篮球球场6片、乒乓球台12张,室内风雨操场3000平方米,师生体育卫生用房面积约9400平方米。
截至2011年3月,该校生活区建有食堂1座,可同时容纳2000多人就餐,建有学生宿舍楼6幢,计408个标准单元,生均宿舍面积16.98平方米,每间均有独立洗漱间、卫生间,生活区内还设有食品文具超市、书店、小型邮局、浴室、开水房和洗衣代办点。
截至2011年3月,该校校园网已达“校校通”工程第三层次要求。
(1)所有教室全部配有多媒体投影仪设备;计算机网络教室,配备有530台多媒体计算机,供计算机教学、师生培训及开设校本课程使用。
(2)装备多媒体语音室3个,能实现声像同步传送,语音相互交流。
(3)构建了校园局域网,建立了网络管理中心,校内各幢建筑通过光纤连接到网络中心。通过100M光纤外连Internet,并通过宽带与互联网相通。学校还成立了课件制作中心,音像视频编辑室。
(4)学校拥有多媒体报告厅七个,配有多媒体投影仪、立体声环绕音响设备。
2015年7月,田开象同志被评为扬州市市级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沈军同志、吴敏同志被评为扬州市市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2014年7月,戚裕同志被评为扬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立德践行
立德——立中华美德和世界公德。利用所拥有、选择、追求和创造的精神资源,不断满足与超越适合自身需要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状态。
践行——积极付诸行动。在蕴含机会、价值和成就的行动中,充分释放智慧、精力、合作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韧性,赢得现实并创造未来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