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3 20:34
江颖,1982年7月出生于四川乐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轻元素先进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1982年7月,江颖出生于四川乐山。
1999年9月—2003年7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2003年9月—2008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2006年11月—2007年6月,担任德国尤里希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8年3月—2010年12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0年1月,担任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助理教授。
2016年2月,晋升长聘副教授。
201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8年2月,晋升长聘教授;同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2020年,出任北京大学轻元素先进材料研究中心主任;10月2日,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之声合唱团参加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回声嘹亮”栏目“向经典的文艺作品致敬”国庆特别节目,联袂演唱了《共和国之恋》。
2021年,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023年1月,参月加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制作的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开讲啦》;10月,获得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
江颖的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表面科学,扫描探针显微学。研究课题为:低维水/冰的复杂形态和物性。非平衡态下的新物态和效应。纳米尺度量子传感和显微成像。轻元素体系的核量子效应。
江颖利用6年时间自主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光耦合qPlus型扫描探针显微镜,从原子尺度上揭开了有关冰的一系列未解之谜,给出了冰表面预融化机制这一长达170多年争议问题的答案,研究的创新性、文章的完整度赢得审稿人一致的高度赞赏,于2024年7月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江颖长期致力于尖端扫描探针显微术的自主研发,以实现电子态、核量子态、振动态、光子态、自旋态等多自由度的极限探测和操控,以及这些技术在单分子和低维材料研究方向的应用。相关显微镜专利技术成功实现转让并完成了国产化样机,核心参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
(1)研发了一套新型qPlus扫描探针显微术,刷新了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以原子级精度揭示了水/冰的复杂形态和新奇效应。(Science 377, 315 (2022),Nature 577, 60 (2020),Nature 557, 701 (2018),Nat. Commun. 9, 122 (2018),Science 352, 321 (2016),Nat. Phys. 11, 235 (2015),Nat. Mater. 13, 184 (2014),Nat. Commun. 5, 4056 (2014))
(2)研制出中国国内首台超快扫描隧道显微镜,同时实现飞秒级时间分辨和原子级空间分辨,在原子尺度上跟踪金属氧化物表面单个极化子的非平衡动力学过程。(Phys. Rev. Lett. 124, 206801 (2020),Surf. Rev. Lett. 25, 1841003 (2018),Chin. Phys. B 27, 077301 (2018))
(3)研制了国际上首台qPlus型扫描量子传感显微镜,创新性地将扫描探针技术用于精准操控单个固态量子比特(金刚石氮—空位色心),实现了单个金刚石色心电荷态和相干性地可重复操控,并利用金刚石色心探针首次获得了外电场地纳米级空间分辨成像。(Nat. Phys. 18, 1317 (2022),Nat. Commun. 12, 2457 (2021))
(4)将高分辨扫描探针显微镜应用于多种二维材料结构和物性的原子级表征,在拓扑物态、强关联效应、催化、防腐蚀、场效应管等方向取得系列进展。(Nature 586, 390 (2020),Nature 406, 581 (2020),Angew. Chem. 132, 18094 (2020),Nat. Commun. 10, 1348 (2019),Sci. Bull. 64, 1750 (2019),Nano Lett. 18, 2937 (2018),Adv. Mater. 30, 1702944 (2018),J. Am. Chem. Soc. 139, 10216 (2017),Science 333, 324 (2011))
根据2024年4月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网站数据,江颖先后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其中包括:《科学(Science)》3篇、《自然(Nature)》7篇、《自然》子刊10余篇,受邀在《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系列、《地表科学报告(Surface Science Reports)》《化学研究报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表面科学进展(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化学物理学杂志(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等期刊上撰写综述文章。
根据2024年4月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网站数据,江颖先后受邀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德国物理学会年会、美国化学学会年会、国际真空大会、美国真空学会年会等100余个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其中20余次主旨/大会报告)。
根据2024年4月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网站数据,江颖先后申请中国专利10项,其中授权8项、转化2项。
江颖认为新任博士生导师必须格外重视第一批博士生的培养,师生教学相长,并形成自己特有的实验室文化。在指导过程中,导师应当引导博士生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量身定制研究计划和方向,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不断磨炼他们严谨的作风和思辨的能力,最终使每个博士生在毕业前掌握一门独特的实验技术或者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
2011年,江颖开始指导博士生。截至2018年4月,有4名已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指导的1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被授予Springer Thesis Prize。指导的博士生中2人获德国洪堡学者称号,1人获国家首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钟盛标”研究生学术论坛特等奖,1人获北京大学“学术十杰”称号,1人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3人获国家奖学金,2人获邀出席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江颖在高阶静电力的新型扫描探针显微术相关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评)
江颖“在低维水和冰的实验研究方向作出了开创性贡献”(For his groundbreaking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low-dimensional water and ice)。(全球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评)
江颖为了推进水分子的扫描探针显微镜和光谱学,以及在原子尺度上理解界面水和水合的结构和动力学作出了开创性贡献(For seminal contributions advancing the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and spectroscopy of water molecules, an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interfacial water and hydration at the atomic scale)。(美国物理学会评)
江颖在原子尺度上理解界面水结构和动力学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for his seminal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interfacial water on the atomic scale)。(日本仁科芳雄纪念基金会评)
江颖对发展高分辨扫描探针显微术,在原子尺度上理解低维水/冰的结构和动力学,特别是核量子效应的影响方面作出开创性贡献(for his semin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resolution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and to the atomic-scale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low-dimensional water/ice, in particular the nuclear quantum effects)。(英国牛津仪器集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