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蝶蚌

更新时间:2022-08-25 11:15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与三角帆蚌同属帆蚌属(日本称为池蝶蚌属),是近年来从日本、中国台湾引进的优良育珠贝类。与三角帆蚌相比,池蝶蚌具有壳、珍珠层、外套膜较厚,珍珠质分泌能力强等优点。

形态特征

池蝶蚌贝壳大型,扁平,外形呈不规则的长椭圆形,前端钝圆,后端尖长。背缘向上扩展成三角形。壳质较坚硬。前后有轻微的沟痕,后脊发达,略呈双角形。后背翼弱,由此向后背壳呈斜截形。壳面密布黑色的同心生长线。

贝壳2片,左右对称。外套膜2片,分左右两叶。3拟主齿4枚,左右壳各2枚。侧齿,左壳2枚,右壳1枚。

珍珠层呈青灰色,富有珍珠光泽,通常具有深色的大色斑。贝壳前端的一小块珍珠层比其余部分的珍珠层厚很多。壳顶腔浅,具有一排朝向贝壳前端的小坑。闭壳肌痕显著,前闭壳肌痕明显,贝壳前部的外套痕深。韧带较长,位于前半段。外套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呈卵圆形,浅而光滑,后上侧有前伸足肌痕,略呈方形,下方有一前缩足肌痕,略深,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而浅,略呈三角形。外套膜结缔组织发达,内脏大,晶杆体粗长。

它在分类学上与我国出产的三角帆蚌同属,体形也近似于三角帆蚌,但性成熟比三角帆蚌慢1~2 年,产卵季节也迟1~2 个月。据日本资料记载,它的生物学最小型为壳长100~110mm ,商品规格为壳长100~130mm 以上,其寿命超过10 年。池蝶蚌壳顶较三角帆蚌低,大多顶端因剥脱而发白;幼蚌缘背后面有翼状突出,长大后即消失。壳内的珍珠层,闪着青白色的光泽。池蝶蚌喜欢生活在浅水湖泊的富有泥沙之处,其适应水温8~38℃ ,最适水温20~35℃ ,是淡水育珠的理想蚌种。日本用于采集池蝶蚌钩介幼虫的鱼类是从英国引进的红眼鱼

生活习性

池蝶蚌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饵。

适宜水温20~35℃。生活的水中钙离子含量在10~15mg/L以上,且含有一定量的、硅锰、铁离子等营养盐类。以硅藻金藻绿藻裸藻浮游植物为主。养殖水体透明度以30cm左右为宜。性成熟年龄2龄以上,产卵类型为分批多次产卵。

分布范围

原产地:日本滋贺县中部的琵琶湖。

引进途径:池蝶蚌是日本特有种,在日本系一级保护濒危物种。1997年由抚州市从日本引进。品种登记号:GS03-003-2004。

国内分布:江西、浙江等省养殖。

引进动态及效果

我国上海地区曾于20世纪70 年代从日本引进池蝶蚌,并成功繁殖后代。为确保原种的优良性状,农业部“2003 年度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简称948 项目)再次将池蝶蚌纳入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内容,并于2004 年将池蝶蚌作为滚动项目继续引进。

2003年2月25日,江西省科技厅召开了《 池蝶蚌育珠性能及繁育技术研究》 项目鉴定会,专家认为池蝶蚌的育珠性能优于三角帆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浙江诸暨龙飞珍珠养殖场通过育珠实践后认为,池蝶蚌育珠周期比三角帆蚌缩短25% ,产量可提高20%以上。诸暨市康霞珍珠养殖有限公司成功地进行了池蝶蚌与三角帆蚌的杂交,提高了珍珠品质和产量。江苏省召开的全省珍珠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座谈会认为,“对于养殖2 年以上的珍珠,可部分选用育珠性能优于三角帆蚌的池蝶蚌,以提高珍珠品质和经济效益”。2005 年,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7个原种良种,江西省抚州市洪门水库开发公司的池蝶蚌列人其中。

生态风险

自然状况下可以与我国的三角帆蚌产生杂交后代,通过杂交方式,会对本地蚌带来“遗传污染”。因此应严防流入天然水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