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8 15:31
汤泉河,海河支流潮白河上源西支白河的支流,发源于河北省赤城县东栅子乡野马盘,在赤城县城东注入白河,流域面积361平方公里,河长35.5公里(一说38.3公里),流域面积360平方公里,比降12/1000,最大洪水流量499立方米/秒。是赤城县城主要行洪河道之一
汤泉水库位于赤城镇西4.5公里处。是一座小(一)型水库,总库容量495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348平方公里。大坝系均匀土质坝,高28.5米,坝顶长240米,坝底长152米,坝底宽163米,坝顶宽4米。正常溢洪道为侧槽式浆砌块石砌成,堰顶宽度40米,最大泄洪量1150立方米/秒。非常溢洪道堰顶宽度40米,最大泄洪量420立方米/秒。输水洞高2米,宽2米。滑动平板闸门,8吨单吊启闭机,流量为7.4立方米/秒。
该水库1958年初施工,1959年竣工。出动民工7000余人,投工646万个,投资89。59万元。由于急于求成,在没有完整的设计方案,对水文、流域面积等技术数据不清的情况下,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防洪标准低。1964年,大坝后坡断面收缩,溢洪道破裂,抗水性能差。1965年,按照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校核标准200年一遇,进行溢洪道改建、大坝断面加固工程,提高了泄洪能力,1968年夏竣工。总投资9621元,用工109004个,完成工程量47297立方米。
1975年夏,因暴雨造成板桥石漫滩溃坝。1977-1979年,抽调城关公社民工200人,投工10.08万个,投资14万元,完成土方6.51万立方米,石方5083立方米。在大坝北侧山脚下,修建长150米、宽90米的非常溢洪道,防洪标准提高到千年一遇,可灌溉农田3000亩。
输水洞闸门启闭不自如。1982-1983年投工4000个,投资7万元。对水库进行挖淤泥清库掏洞,更新闸门,使水库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设计标准,投入正常运行。
模范渠,在县城西南。民国十三年(1924年)三月,由张兆亮等始修,引汤泉水灌田,泄水于白河,干渠长3公里,宽1.1米,深1米,支渠8条,共长4.5公里,灌域面积1亩。渠岸栽杨柳树300余株。
北干渠,在县城西北。民国十六年(1927年)三月,由戴春林等始修,引汤泉左岸水灌田,干渠长2.5公里,宽3.2米,深1米,支渠2条,共长1公里许,灌域面积900余亩,沿岸栽杨柳树250余株。
通济渠,在县城南、模范渠东。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乔淑始修,干渠长1.5公里,宽1米,深0.9米,支渠长750米,引汤泉河水灌田620亩。沿岸栽杨柳树500株。
左滩渠,在汤泉河上游右岸。民国十七年四月(1928年),由张文翰始修,引汤泉水灌左所堡(今头堡子)以东农田600余亩。渠长1.5公里,宽1米,深1米。
龙湾渠,在左滩渠之上。民国十六年(1927年)四月,贾德盛始修,由汤泉河上游右岸开口引水,灌右所堡(今二堡子)东南农田700余亩,渠长1.75公里,宽1.6米,深1米。
宪民渠,修建于1958年,由汤泉河南岸引汤泉河水源,渠尾与富民渠相接。进水闸、跌水、支渠口等建筑物33处,扩大灌溉面积300亩。
汤泉水库引水工程,1977年始建。原设计引汤泉水库水至小营河湾,浇灌新开滩地。至1979年修86米长渡槽,开1500米盘山渠平台。因工程浩大,资金不足而停工。
2006年7月,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综合治理汤泉河,其工程包括汤泉水库清淤筑岛,四道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河道蓄水防渗、橡胶坝及景观绿化工程,工程设计总投资6821万元。
汤泉水库清淤筑岛工程:利用水库清淤物在库区内修建2座人工岛,清淤后可增加蓄水量80万平方米,起到蓄水缓洪、为下游橡胶坝补水的作用,共投资660万元。
四道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面积2.35万平方米,总投资472万元,治理后有效控制上游水位,减少对下游工程的威胁。
河道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清淤、堤防加固、河道防渗、修建3座橡胶坝和一道挡水堰。工程区全长1630米,河道宽61米,橡胶坝高为2.5米,行洪能力将提高到每秒560万立方米,形成蓄水面11.3万平方米。该工程于2006年8月19日开工,2007年9月28日全部竣工。
景观工程:包括观礼平台、两岸绿化、汉白玉栏杆、中心广场、县城主城区灯光和音乐喷泉等。共设音乐喷泉13个,长100米,形成县城主景区;北岸刻有50米长的诗词文化墙,南岸建中心广场,刻有70米长的大理石浮雕,宣传我县历史文化,让世人了解赤城,让赤城走向世界。
由东向西横跨汤泉河的四座大桥由企业、个人捐赠修建。分别是:龙盛通衢桥、福君青狮桥、弘基玉龙桥和龙兴世纪桥
2008年,县委、县政府做出决策,继续治理汤泉河,从龙兴世纪桥开始向上延伸两道橡胶坝,修一座更美观的大桥。汤泉河既增加了县城的靓丽风景,又具有了20年一遇的防洪功能和蓄水功能,不仅是一项景观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