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瓶壶

更新时间:2023-11-18 08:08

“回回家里三件宝,汤瓶盖碗白帽帽。”这是宁夏广为流传的回族谚语。汤瓶原为熬茶、熬汤之用,后来作为回族沐浴净身的专门用具,至少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汤瓶”有很多名称,古时称唐壶、唐瓶壶,又称汤壶、汤瓶壶、君迟、洗壶等。汤瓶除了作大、小净外,一般家庭都用它来洗浴净身,老人们说这样洗清洁卫生、文明健康。

简介

介绍

汤瓶古时称“军持”、“君池”、“大食瓶”或“执壶”等,意为水瓶或水壶,制作工艺和样式源与古波斯一带,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其制作工艺水平达到鼎盛。据传,唐朝时皇帝曾赐给过洗瓶(洗壶),所以也叫“唐瓶”、“唐壶”或“唐瓶壶”,后来国人就根据谐 音叫成了“汤瓶”。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回回商人的贸易往来,汤瓶不仅在回回人生活中有着多种用途,在中国其他民族日常生活器皿领域内也产生了广泛地 影响,至今在很多饭店、和家庭中常用的茶壶、醋壶、酒壶以及装饰用品等器具中,仍保留着很多“汤瓶”的样式和风格。

详细介绍

这是回族等穆斯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统盥洗用品。有首回族 花儿唱道:“紫铜、青铜、高丽铜,黄铜打下的汤瓶。吃喝不成都能行,没把汤瓶是不行。”回民在日常生活中把汤瓶看得很重要。不论经济条件如何,家家有把汤瓶。例如,回民烧开水不用锅,而用汤瓶壶,因用锅烧开水有腥味儿。平时洗手、洗脸不用脸盆用汤瓶。回民讲究洗过的水只能往下流,而用脸盆洗脸往往是把洗过的脏水捧起来再洗,回民不习惯,也不喜欢。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在城市的回民洗脸洗手也用上了脸盆。但洗小净时,无论城市或农村,都离不开汤瓶。有些回民家里备有几把汤瓶,有小孩洗手洗脸用的,有专供礼拜人用的。汤瓶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铜汤瓶、搪瓷汤瓶、轻铁汤瓶、塑料汤瓶、砂泥汤瓶,还有铝汤瓶和锡铁汤瓶等等。

回民喜欢用汤瓶是因为汤瓶有盖、有把、有流水的高翘壶嘴,盛水的主体部分一般呈鼓状圆台形,不洁之物不易进去,既方便,又卫生。

“汤”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的本意指“热水”。所以,汤瓶逐步成了回民等穆斯林沐浴净身用的水壶的专名了。现在全国各地清真寺的沐浴堂里都有汤瓶,一些回族聚居区经营的茶馆、饭馆、饮食服务行业门口以及回民家中都备有汤瓶,供洗手、洗脸和洗小净用。有的还把汤瓶画到饭馆的门牌上,作为“清真”的标志。

发展历史

松潘回民的汤瓶状似茶壶,身高颈窄,撮口粗腰,颈长弯曲,腰部鼓肚,从颈到底弧形耳把,原料有锡、铜、铁三种。铜质较受欢迎,色泽光洁,造型美观,古朴典雅。除礼拜沐浴用,还可在客厅作摆设。

西域回回在长安围绕着清真寺居住,那里的饭馆、食品店、小吃摊,总喜欢挂“汤瓶”招牌,作为“清真”标志,招牌通常是用长方形木板做成,四角有“清真教门”、“清真回回”、“西域回回”等醒目的汉字。招牌上端用阿拉伯文写着食品说明,中间绘有汤瓶、茶壶、盖碗子、清真寺或穆罕默德宝剑等图案,以汤瓶画居多,它的形状与现在使用的汤瓶略有不同,通常是鹅脖壶嘴,人耳形壶把,壶身上小下大,有古色古香的风格。回民饭馆用汤瓶招牌作为“清真”标志,能使不识字的回族穆斯林和阿拉伯人,一看招牌和经文,便可解除疑虑,大胆食用,既增进了民族间的互相团结,同时也增加了餐馆的经济收入。

凡回民饭店、食品店门前都悬挂着一块木牌,上面画着一个像小酒壶的东西,下面垂着一长一短两条红布。那上面画的其实不是酒壶,而是洗壶,又叫汤瓶。穆斯林饭店、食品店都用一块木牌,上面画着汤瓶的图案,写上阿拉伯文“清真”的字样,木牌下坠着长短两面红布条。这种牌子叫“清真牌子”,是作“清真”标志用的,让人一见牌子,便知道是回民饭店或回民食品店。

作用与专利

作用

汤瓶在回族穆斯林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回族谚语说:“吃喝不成都能行,没一把汤瓶不行。”女子出嫁,母亲首先要交待小净和大净的顺序和洗法,陪嫁时要陪一把汤瓶,让女儿牢记“清洁是穆斯林的本分”。家里若有人去世,必须用汤瓶为亡者沐浴。按教法规定,穆斯林在房事、月经、产后,必须用汤瓶做大、小净。婴儿出生、老人病故都离不开汤瓶。

伊斯兰教法规定,在做大、小净时,除按顺序洗涤每个器官外,举意要想到“省察己躬,罚赎过错,节欲检行,止恶扬善”,“不起妄念,举止口佳,敬语默惟恭”,做到自我反省。这样不但卫生健康,也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专利

申请号/专利号: 9530189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