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6 12:26
汪友农(1939--2015),原名汪有龙,曾用名为乐、幼农,室名逍遥楼、宁国府、稻香书屋等,安徽南陵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数十年在南陵师范和合肥学院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曾任安徽省中师美术中心教研组秘书长、安徽省书画函授学院特聘教授。汪友农曾师从著名女词人丁宁和著名国画大师黄叶村,擅诗词、精翰墨、懂鉴赏、喜收藏,工山水、人物、花鸟,博釆众家之长。整理了诸多黄叶村生前的艺术主张,主编有《黄叶村画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黄叶村》等作品。退休后寓居深圳等地。2016年5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一汪友农》。
1939年3月,生于安徽南陵
1945年,就读私塾
1949年,因家境突变辍学
1955年,就读南陵中学
1957年,跟随岭南画派大家黎雄才写生月余,所作作品《小步桥》等入选南陵首届美展并获一等奖,初显其绘画才能。
1959年,师从著名女词人丁宁成,打下词学功底。
1962年, 师从安徽著名花鸟画家张贞一。
1965年,师从安徽著名画家黄叶村。
1971年,因绘画成就调入南陵师范学校担任美术教员。
1986年,调入合肥师范(即今天的合肥学院)任教。
1999年,退休后活动于深圳、合肥两地。
2015年2月,因病辞世
汪友农出生于安徽南陵的一个书香门第,6岁读私塾,10岁因家境突变而辍学。1955年,汪友农考上南陵中学,因文章优异而获称赞,同时又担任校课外美术小组组长。20世纪50年代初,因其父汪寄清在黄山管理处工作,18岁的汪友农假期至黄山,有幸随岭南画派大家黎雄才写生月余,即有作品入选南陵首届美展并获一等奖,初显其绘画才能。1959年,其父亲调入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工作,与著名女词人丁宁成了同事,汪友农因而得拜丁宁为师,打下了良好的诗词功底。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他的诗歌常为其画注入诗情。然而造化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汪友农的出身令其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高中毕业即回乡务农。后虽到南陵县粮食局做宣传工作,但不久便被解雇,过上漂泊生涯,侧身漆工、民间画工之列。虽然汪友农在南陵新华书店做合同工时,其创作的《哺育》深受著名画家张贞一赏识,并成为其入室弟子。但命运多舛,“文革”中汪友农又被下放到农村。正如孙克所言:“也许,这正是命运对他坚毅、信念的压力和考验。”
坎坷的经历反而激发了汪友农的学习热情,他白天劳作,晚上读唐诗宋词。1971年,闯荡多年的他因改画领袖像而得以调入南陵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之后创作了大量作品,得到广泛好评,由于他“勤于思、善于学、勇于变”,开启了自己艺术之路的全新篇章。
自从1986年汪友农调到省会合肥师范(今合肥学院)任教,他的生活由跌宕转为平顺。1999年退休后,汪友农活动于合肥与深圳两地。
汪友农绘画创作,早期以人物画为主,关注现实生活,努力反映时代,先后创作有《重任在肩》、《护林》、《稻是队里的》、《迎春》等。画法风格是水墨写实一路,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同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1965年,汪友农经张贞一引荐得拜“安徽五老”之一、画家黄叶村为师。黄叶村认为,汪友农把人物和花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画面与众不同,构思新颖,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黄叶村建议下,汪友农开始主攻山水画创作。此前,汪友农的山水画受岭南派黎雄才的影响,画法接近于岭南派的“折衷中西”,在空间处理上也往往有焦点透视的影响,但在黄叶村的引导下,他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历代山水名作,特别是对新安画派的优良传统予以挖掘、吸收和消化,汲取新安画派注重“临”写、力避“摹”描的精髓。从此,汪友农的山水画发生了重大变化,美术评论家薛永年认为:“这一变化体现在他从重视自然到努力学习中国山水画提炼自然的传统。”
汪友农的修养还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歌不少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诗,选入《安徽诗歌选》的《拔河》就是描写鱼米之乡的体育活动。对于山水、花鸟、人物、书法、诗词皆能的汪友农,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万章评价说:“他的山水可以排到第一,人物可以排第二,花鸟可以排第三,当然他同时也兼善书法,这一点跟他的老师有所不同,他的老师黄叶村同时又兼善篆刻,他们是各有所长,而且还都有非常丰富内涵的学养。”
在汪友农晚期山水画中,家乡风景占了较大比重,比如《春到皖南》、《南陵丫山》、《绿到乡间》、《九华山》、《夫妻树》等。“这些作品,或画黄山,或画皖南,或画芜湖,或画南陵,虽然未必写实境,但具有皖南山水的秀丽,还有自己亲身经历的雪泥鸿爪,不期然而然地注入了深厚的感情。”薛永年评价说。美术报总编辑助理、评论部主任谢海也说:“当一个人离开自己的故土的时候,他只能是回忆,只能是画他的乡愁,尽管没有风景可以借鉴,也看不到那么多原作,但是他看到了印刷品,然后他来临摹,临摹了很多新安画派画家的画,这是他的兴趣,逐渐形成了晚年画作的地域特色。”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全国很多卓有成就的艺术家退休后会选择寓居深圳继续艺术创作。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说:“汪友农先生就是一位寓居特区多年,成果斐然的中国画家。晚年他随子女客居深圳,潜心于中国画的研究与创作,尤其致力于传承新安画派文脉,博采众家之长,并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他不仅是一位尊师重道的传统守护者,更是一位诗书画全能、人物山水花鸟兼善的中国画家。”
汪友农数十年来在中国画领域的探索,特别是对新安画派的潜心研究几乎从未系统地展览或出版过,部分作品是在病逝前匆匆补题款识,还有一些作品尚未完成;经过其女儿,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汪田霖的细心整理,于2016年5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汪友农》卷,并在当年7月在关山月美术馆学术编辑部副主任黄治成的协助下,策划了“梦廻新安——汪友农中国画艺术展”。“通过画集和展览,我们可以看出一位老艺术家数十年筚路蓝缕的心路历程,也为我们研究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提供了一个具体而生动的案例。”
工人物、山水、花鸟,深研传统,画作章法谨严,兼工带写,清新秀雅。
《哺育》、《重任在肩》、《稻是队里的》、《迎春》、《春到皖南》、《南陵丫山》、《绿到乡间》、《李白南陵行》、《九华秋色》、《山村古木》、《天堂寨》、《南陵丫山》、《夫妻树》、《飞天》、《西山行》、《牧童横笛》、《吾放牛儿上云天》、《鹏程月月红似锦》、《不群》、《荷塘溢彩》等。
主编《黄叶村画选》(薛永年作序),安徽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主编《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黄叶村》(薛永年、孙克作序)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