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毓明

更新时间:2024-08-19 19:59

汪毓明,1976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执行院长。

人物经历

1976年9月,汪毓明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

1995年,从戚机厂中学(现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毕业。

1995年—1999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

1999年—2003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师从空间物理学家王水院士,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

2004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空间物理教研室党支部副书记;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5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6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第八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学与环境学科学位分委员会副主任。

2014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执行院长。

2016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2023年8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24年7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汪毓明主要学术成就包括:(1)首次发现了行星际空间中大尺度等离子体团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超弹性现象,对深入理解基本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和提高空间天气预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系列工作有两项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先后发表于《Nature Physics》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首次提出了行星际空间中多重磁云概念,被认为是强地磁暴的重要的行星际扰动源,其中数值模拟的论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国际期刊《Astronomy & Astrophysics》;(3)建立了日冕物质抛射在日冕和行星际空间中偏转传播的理论模型,被收入在NASA的CCMC模式中心;(4)深入剖析了磁通量绳的内部磁场缠绕特性,给出了磁场缠绕度的上限和分布特点,相关工作两次被选为《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空间卷编辑亮点推荐成果。

根据2024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站数据,汪毓明先后发表SCI论文200多篇,引用4000多次。

2021年,汪毓明作为骨干参与的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批准立项。

根据2024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站数据,汪毓明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人才培养

2018年,汪毓明指导的博士生张全浩毕业论文“日冕磁绳的灾变及相关现象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汪毓明在日冕物质抛射的对地有效性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总会评)

汪毓明是中国科大空间物理专业党支部众人仰慕的“先锋模范”。(《中国科学报》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