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2 20:20
汪集鸡汤是湖北省武汉市著名传统名菜,汪集本是武汉市新洲区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但从这里出来的鸡汤,使得“汪集”在江城闻名遐迩。汪集鸡汤以味鲜美、肉细嫩、香醇厚著称。汪集汤食协会有关人士称,汪集鸡汤的味道之所以特别,因为用的是汪集鸡、汪集水。汪集鸡是当地的土鸡;汪集水取自18米深井,带有天然的甜味。
选用黄孝地区的黄色老母鸡,采用传统工艺及精细原料制作而成,具有入脾益气,健身益力,滋补养身之功效。
汪集汤是由汪集井水和汪集土鸡,经独特工艺煨制而成的一种传统美食。汪集井水清澈甘甜,汪集土鸡肉嫩汤鲜,加上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科学的配方佐料,煨出风味独特、汤鲜味美的“汪集汤” 被誉为“楚天第一汤”。 “汪集汤”已经拥有鸡汤、鸭汤、鸽汤、鱼头汤、蹄花汤等20多个品种系列,汤食业个体户达57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汪集汤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广阔的市场,迈出省界,闯入超市,走进千家万户。一条以汤食特色为龙头,带动饲养业、孵化业、加工业、营销业和其它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和延伸,汤食业已发展成为汪集强街富民的三大支柱产业(汤食业、土建建筑业、水产业)之一。
汪集汤历经三个时代:游商时代(老婆婆沿街售卖),棚户时代(扯雨布棚小吃店),汪集汤城时代(集镇百户汤馆。鼎盛时期2000年——2003年汪集鸡汤馆在武汉创下店铺1700家,年售鸡汤1000万罐,创收1.5亿元的佳绩)。2000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汤系为鸡汤、鸭汤、肚片汤、蹄花汤、干萝卜汤等20多个品种,且在不断创新。汤城几十家汤馆恪守诚信经营风范。于2013年引进易拉罐包装。以汪集鸡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汪集汤食协会会长、汪集汉生汤馆业主汪汉生为代表的汤城人追求品质,笑迎天下宾客。
汤王吴太婆第一个把汪集人煨了数百年的“团年汤”炒成了名牌,并带到了武汉。汪集民间煨鸡汤至少有200年的历史,每年大年三十,鸡汤是一道必备的大菜,煨汤秘诀是“大火炒,小火煨”,煨足五六个小时,满室都飘满鸡汤的香味。“新女婿上门,桌上有没有鸡汤,就是丈母娘是否满意的标准”。
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当时年过七旬的吴冬秀,让鸡汤扬名。根据汪集人的讲述,吴太婆是个拾荒老人,与爹爹“猫子”挑担卖香烟、老鼠药维持生计。1983年,她开始在街上摆摊卖汤,开始主要卖便宜的藕汤,后来鸡汤逐渐成为主打品种,并在整个新洲名声远扬。汪集是连接新洲县与武汉的必经之地,借地利之便,“吴太婆鸡汤”的声名传到了武汉,司机开车经过汪集时,都会捎上几罐。1994年,吴太婆正式在汪集开店面“汪集猫子吴氏汤馆”,后来,吴太婆被媒体誉为“吴氏汤王”。与其他摆小摊卖汤的汪集人不同,吴太婆敢于也善于借媒体宣传自己,并热心慈善事业。1997年,她应武汉光明大酒店邀请,到武汉闯市场;1998年抗洪时,吴太婆送100罐鸡汤上抗洪前线;1999年,汪集鸡汤进入武汉超市。随后,跟风卖汤者众,一时间出现了全街人皆卖汤的景象。根据当地官方宣传数据,到2001年,鸡汤产业达到巅峰,年销鸡汤500万罐,产值约2亿元。有些人把吴太婆看作汪集鸡汤的功臣,如汪汉生家店堂里就摆着吴太婆的巨幅照片。也有很多人认为,鸡汤是汪集传统特产,并不是吴太婆的发明,鸡汤扬名跟她擅长炒作有关,但她也把煨汤工艺传到了武汉,并引来一批跟风仿冒者,以致2002年汪集鸡汤因品质下降良莠不齐,美誉度和销售额急剧下滑。
2002年,武汉中百集团把汪集鸡汤引进到武汉超市,经过市场策划和媒体的宣传,一时间,汪集鸡汤声名大振,汪集餐馆的老板全开始往超市送货,连煨制鸡汤的瓦罐也成了抢手货。
2003年春节,汪远志储备了一万多个瓦罐,打算像往年一样大赚一笔,却发现市场上再也买不到土鸡了,销量从一天1000多罐减少到两三百罐。因为瓦罐鸡汤的品质没有保障,很快,那些货真价实的汪集鸡汤,也在水货的冲击下,影响了声誉。汪集街道一天的销量从10万罐减少到1万罐,甚至更低。
2007年12月,当记者去采访的时候,霍方清和他的股东们,在传统瓦罐的基础上,又新增添了易拉罐装的鸡汤,销量比当初销往超市最旺的时候还要多,不仅走出了武汉,而且销往北京,上海等地,一年销售鸡汤5百万罐,产值达到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