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09 01:53
《汲江煎茶》是北宋诗人苏轼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该诗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谪居心情写得甚为含蓄;显著特征为,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汲江煎茶①
活水还须活火烹②,自临钓石取深清③。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④。
茶雨已翻煎处脚⑤,松风忽作泻时声⑥。
枯肠未易禁三碗⑦,坐听荒城长短更⑧。
①汲(jí)江:从江里打水。
②活水:刚从江中打来的水。 《施注苏诗》卷三十八有苏轼自注云: “唐人云: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有焰之炭火。
③“自临”句:是说自己亲自到钓石处取水煎茶。杨万里《诚斋诗话》:“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处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深清:指既深又清的江水。
④“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sháo)分江入夜瓶”二句:是说明月倒映在江面, 用瓢舀水,仿佛在舀明月,倒入瓮中;再用小勺分取,装入瓶中。贮月:月映水中,一并舀入春瓶,因此说是“贮月”。分江:从江中取水,江水为之减了分量,所以说是“分江”。
⑤茶雨:一作“雪乳”,指煮茶时汤面上的乳白色浮沫。翻:煮沸时滚动。脚:茶脚。《茶录》:“汤多茶少则脚散,汤少茶多则脚聚。”
⑥松风:形容茶滚沸之声。东坡《试院煎茶》:“飕飕欲作松风鸣。”泻:倒出。这两句是倒装句法,意为煎处已翻雪乳脚,泻时忽作松风声。
⑦“枯肠”句:是说面对如此好茶也喝不上几碗。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三碗搜枯肠。”此反用其意。未易:不容易。禁:承受。
⑧长短更:指报更敲梆子的次数,少者为短,多者为长。更:打更。
要用流动的活水和旺盛的火来烹煮,便亲到江边钓石汲取深处的清水。
大瓢把映有月影的江水贮存入瓮,小杓将清流滤净装进瓶内。
茶沫如雪白的乳花在煎处翻腾漂浮,沸声似松林间狂风在煮时震荡怒吼。
清澈醇美使枯肠难以三碗为限,坐着倾听荒城里长更与短更相连。
此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作者被贬在儋州(海南岛惯县),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春天在儋州作的。
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唐朝人论煮茶就有所谓“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缓火就是炆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这里说应当用猛火烹,用活水煮。因为煎茶要用活水,只好到江边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说,自己提着水桶,带着水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
他去汲水的时候,正当夜晚,天上悬挂着一轮明月,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第三句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瓮)里;第四句说,再用小水杓将江水(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这是煎茶前的准备动作,写得很细致、很形象,很有韵味。
第五句写煎茶:煮开了,雪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据会品茶的人说,好茶沏了呈白色,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茶煎好了,就开始斟茶。第六句说,斟茶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他在贬所的小屋里,夜间十分孤独、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
第七句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虽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写诗文思路不灵,常用“枯肠”来比喻。搜索枯肠,就是冥思苦索。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作者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看来他的茶量要超过“三碗”,或许喝到卢仝诗中所说的“七碗”。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且尽卢仝七碗茶”。喝完茶干什么?没事。所以最后一句说,喝完茶,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
这首诗的特点是描写细腻生动。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全部过程仔仔细细、绘影绘声。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被贬后寂寞无聊的心理,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南宋胡仔:“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要。且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杨万里:“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第二句七字而且五意:水清,一也;深处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其状水之清美极矣。分江二字,此尤难下。‘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此倒语也,尤为诗家妙法,即少陵‘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也。‘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又翻却卢仝公案。仝吃到七碗,坡不禁三碗,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诚斋诗话》)
清代吴乔:“子瞻煎茶诗‘活水还须活火烹’,可谓之茶经,非诗也。”(《围炉诗话》)
清代查慎行: “贮月分江,小中见大。第六句对法不测。”(《查评》)
清代纪昀:“细腻而出于脱洒。细腻诗易于黏滞,如此脱洒为难。,结联“入情无迹。”(《纪评苏诗》)
清代翁方纲:“《汲江煎茶》七律,自是清新俊逸之作,而杨诚斋赏之,则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此等语,诚令人莫解。如谓苏诗字句皆不落凡近,则何篇不尔?如专于此篇刻求其奇处,则岂他篇皆凡近乎?且于数千篇中,独以奇称此,实索之不得其说也。岂诚斋之于诗,竞未窥其深旨耶?此等议论,直似门外人所为。”(《石洲诗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舒促离合,若风涌云飞。杨万里辈曲为疏解,似反失其趣旨。(《唐宋诗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祜二年(1057)进士,曾任凤翔府签判、密州知州、湖州知州、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宋孝宗时追谥文忠。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为豪放词代表,并称“苏辛”。诗文合集有《苏东坡集》,文集有《苏轼文集》,诗集有《苏轼诗集》,词集有《东坡乐府》。《全宋词》收其词约350首。《全宋词补辑》录其词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