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0 17:26
汳(读音biàn)。是“汴”的本字,本意即为汴河。魏晋以后因地处京都附近而讳其“反”字,于是改声旁“反”为“卞”(反、卞古音相通)。现代汉语也以汴为正体,很少用“汳”。
古水名。晋以后被认为是汴水的下游,“汳”名遂废,通称汴水 [Bian River]。
《唐韵》《集韵》皮变切《正韵》毗面切,𠀤音卞。水名。水受陈留浚仪隂沟,至蒙为雝水,东入於泗。《水经》汳水,出隂沟,迳浚仪县北。
又东至梁郡蒙县,为濉水。馀波入睢阳城中。《郦道元注》隂沟卽蒗荡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
又云:丹泌乱流,於武德绝河,南入荥阳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称。汳水东迳陈留,又东迳梁国睢阳县,又东迳贯城。城在蒙县西北。汳水自蒙县南出,今无水。惟睢阳城南侧有小水,南流入雎城。亦作汴。《後汉·明帝纪》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自荥阳至於千乗海口。《注》汴渠卽蒗荡渠也。《宋曾巩曰》昔禹於荥泽下分大河为隂沟,出之淮泗,至浚仪西北,复分二渠。其後或曰鸿沟,或曰浪宕渠,或曰浚仪渠,或曰石门渠。石门渠东合济水,与河渠东注,至於敖山之北而兼汴水,又东至荥阳之北,而旃然之水东流入汴。荥阳之西有广武二城,汴水自二城闲小㵎中东流而出,济水至此乃绝。桓温将通之而不果者,晋大和之中也。刘裕浚之,始有湍流奔注。以漕运者,义熙之间也。皇甫谊发河南丁夫百万开之,起荥阳入淮,千有馀里。更名之曰通济渠者,隋大业之初也,後世因其利焉。《一綂志》汴水源出开封府荥阳县大周山,合京、索、须、郑四水,东南至中牟县,北入於黄河。
又《广韵》芳万切《集韵》孚万切,𠀤音㤆。义同。 《集韵》或作汴。
水。受陈畱浚仪阴沟,至蒙为雝水,东入于泗。从水反声。皮变切〖注〗臣铉等曰:今作汴,非是。
(汳)汳水。受陈畱浚仪阴沟。至蒙为雝水。东入于泗。雝当作获。字之误也。陈畱郡浚仪、二志同。晋地道记云。卫之仪邑。苏林曰故大梁城。梁惠王始都此。今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县城西北浚仪废县是也。蒙、二志皆属梁国。春秋左传宋有蒙门、蒙泽。今河南归德府治商邱县府东北四十里有蒙城是也。前志河南郡荧阳下曰。卞水、在西南梁国。蒙下曰。获水、首受甾获渠。东北至彭城入泗。水经曰。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县北。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馀波南入睢阳城中。获水、出汳水于梁郡蒙县北。又东过萧县南。睢水北流注之。又东至彭城县北。东入于泗。按水经至蒙为获水。许书当同。不当云为雝水也。下文灉篆下云。河灉水也。用尔雅河出为灉语。然则自河出卽为灉。非自河出为汳、旣而为灉也。且许言汳受阴沟、则非受河矣。曰阴沟。曰浪汤渠。曰汳水、获水、许能言其分合。今当河流絫徙之后、不可得而言。方舆纪要曰。汳水、或谓卽禹贡之雝水。春秋之邲水。秦汉之鸿沟。上与河泲通。下与泗淮通。隋以前自归德府至萧县、砀山县闲入泗。隋以后则自归德至泗州两城闲入淮。宋时东南之漕、大都由汴以达畿邑。故汴河之经理为详。自后则湮废矣。禹贡锥指曰。元至元中。河徙出阳武县南。夺濄入淮。而新乡之流遂绝。及泰定元年。改从汴渠。至徐州城东北。合泗以入淮。卽今河所行是也。然则今之大河、开封而下徐州而上皆故汴也。从水。反声。皮变切。十四部。汉志作卞。后汉书作汴。按卞者、弁之𣜩变也。变汳为汴、未知起于何代。恐是魏晋都雒阳、恶其从反而改之。旧音切芳万。今则并其音改之也。
国际音标 piæn˥˧
粤语 bin6
音韵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