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

更新时间:2024-08-09 08:01

汽车消费是指个人或集体利用汽车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或集体需求的行为和过程。

关联效应

汽车产业既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较高的关联效应。

1.汽车产业的前向关联。汽车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主要包括原材料工业、设备制造业、能源工业、机械电子纺织业等配套产品。原材料工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橡胶塑料玻璃涂料等。设备制造业包括铸、锻、热、焊、冲、压、机加工、油漆、电镀、试验、检测设备等配套产品。能源工业包括石油开采和加工供给等。此外还包括工业机械、电子、电器化工建材、轻工、纺织等配套产品及零部件等。以日本为例,1980年日本汽车工业用各种原材料占其总量的比率,钢材为17.5%、特种钢材为20.6%、橡胶为53.2%、弹簧为61.2%、铝锭为80.6%、轴承为32.6%、聚氯乙烯为1O.1%、涂料为11.1%。而美、日、英、法等国,钢材、玻璃、石油、镍、铝等原材料在汽车工业上的消耗均占首位。我国汽车产业对原材料的消耗也是十分巨大的。2002年汽车产业对相关工业产品的需求占其总产量的比例为:钢材6.9%、生铁0.75%、标准煤0.59%。

2.汽车产业的后向关联。汽车产业的后向关联主要包括销售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公路建设业。销售业主要包括汽车及零件销售。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广告租赁、司机培训、维修、汽车救援、汽车美容、加油站、停车场等。交通运输业主要包括汽车客货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汽车租赁业。公路建设业主要指公路改造建设和维护。

汽车产业有极高的产业关联性和波及作用,对经济有巨大的推动力。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汽车产业对其他产业带动的直接度为1:2.4—2.7。1990年,日本汽车工业的每1个就业岗位可为其他部门形成7个就业岗位。美国的汽车行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更高,约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1/6。1990—2003年,我国汽车工业职工人数占全国职工人数比重为1.2%一2.O%,并呈上升趋势。

影响因素

1.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区域经济环境和业内竞争等方面。

(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其内容可能会促进或限制汽车消费。如当前对汽车消费税的征收,不分车型统一标准,对购买力较低的消费者有很大影响。如果能够根据车型的不同,对于豪华型汽车征收较高的消费税,而对于经济适用型汽车征收低消费税或是免税,将会大大促进汽车的消费。(2)区域经济环境对汽车消费的影响也很大。2004年我国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而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人均收入已达到4000美元左右,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直接影响了对汽车的消费。大城市的汽车购买力要远远高于中小城市。(3)激烈的汽车市场竞争对于汽车消费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从2004年开始,汽车企业为了抢占市场,纷纷下调汽车价格,引发了新一轮的价格战,个别车型的价格下调了1—2万元,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消费者的收入状况。(1)消费者的收人情况直接决定了他的购买能力。消费者的收入越高,其产业消费结构越高。汽车作为高档消费品,其消费情况受消费者的收入影响较大。20002004年,GDP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居民收入增幅的降低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2)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压抑了消费需求。有资料显示,从2000—2004年,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以年4.10%的速度扩大,财富以年1.53%的速度向少数富人集中。(3)居民预期收入的降低和预期支出的增加也制约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国有企业改革强调效率导致减负增效,结构性调整带来“摩擦性失业”,同时社会各阶层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重减少,其他收入比重增加。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对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着手构建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但人们对住房、医疗、教育、劳保等方面的改革及结果并不十分清楚,难以做出准确预期与判断。

3.消费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急需寻求新的消费热点,但是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却没有大的改变。目前中国的汽车消费政策存在的问题很多。名目繁多的价外税费使得消费者不得不承受高昂的不合理税费,汽车税费成了一些部门创收的主要来源。除了国家规定的税费之外,许多省、地、市、县级政府都出台了对汽车的收费项目。过多的税费附加严重影响了汽车消费市场的扩大。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或明或暗地在汽车消费和流通领域为外地产品制造障碍。消费政策没有充分体现政府产业政策意图,激励性汽车消费政策启动缓慢。例如国家鼓励经济适用车的生产,但在消费税上却实行统一税率,根本不能起到引导消费的目的。汽车消费贷款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可以缓解资金压力,促进合理消费,对生产企业可以减少资金占用,对经销商可以向银行转移欠款风险,对银行则可以找到新的资金投向,因而被视为启动汽车消费市场的“金钥匙”。但国内汽车消费者信用体系不健全,无疑加大了银行的汽车消费信贷风险。银行无法根据消费者的信用水平制定差别利率和归还保证手段,在贷款利率受管制的情况下,为降低金融风险,银行被迫设置较高的门槛,且手续繁杂、耗时冗长,将许多消费者阻挡在市场之外。

4.消费环境。(1)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影响了汽车消费。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里,汽车没有被当成消费品,而是生产资料消费者协会也不受理有关汽车方面的投诉。现在虽然承认了汽车是消费品的性质,并出台了缺陷汽车召回制度,但是仍然存在着配套法规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认定标准不明确,以及处罚力度不足等方面问题,难以有效地约束企业的行为,保护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相关服务业没有统一标准,也限制了汽车消费。在汽车售后、汽车保险、汽车租赁、汽车维修、汽车救援、汽车美容等方面由于没有统一标准,为汽车提供的配套设施及服务质量高低不一,服务内容也相距较远。在汽车使用过程中,维修保养的服务质量普遍没有保障,汽修行业没有相应的服务标准,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车主被欺被宰现象非常普遍。

5.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当前在一些城市的城市规划中,采取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相分离的原则,如长春市政府的南迁工程。此类规划刺激了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但是有些城市的规划还缺乏战略眼光。如多数城市建设落后,造成城市交通疏导愈发困难;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很多老城区的改造规划不能彻底解决交通堵塞的问题,而新城区也往往由于规划的滞后,刚修几年的道路,很快就出现堵车的现象;城市小区停车场设置不足。总的来说,国内大部分路面铺装水平低,车速低,通过能力差;城市道路狭窄、道路非网络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高速度、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尚未形成,城市内混合交通、非交通占用道路的情况非常普遍;交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与设计相应的通车能力相去甚远,降低了原本不足的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据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对全国23个大城市停车现状的调查,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与停车位之比平均为4.84:1,比例严重失调。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城市建设要适应现代城市交通快速、机动的特点,特别是要适应中国进入汽车消费时代的要求,应科学规划、适当超前。

政策支持

2022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商务部等17部门印发了《关于搞活汽车流通 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若干措施》聚焦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活跃二手车市场、促进汽车更新消费、支持汽车平行进口、优化汽车使用环境、丰富汽车金融服务等,提出了6个方面、12条政策措施。

数据

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突破3000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约950万辆,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1.6%。

趋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消费领域的消费者投诉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新能源汽车问题涉及电池故障、未经消费者同意单方“锁电”、智能辅助系统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