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2 11:42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上片描写灵山环境清幽,恰好与作者的小茅庐构成幽静之美;下片抒写自己处于千峰奇秀的大自然中的切身感受。全词着笔写景,却又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表达出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⑴
时筑偃湖未成⑵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⑶,跳珠倒溅⑷;小桥横截,缺月初弓⑸。老合投闲⑹,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⑺。吾庐小,在龙蛇影外⑻,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⑼。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⑾,如对文章太史公⑿。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⑴沁园春:词牌名,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灵山:位于江西上饶境内。古人有“九华五老虚揽胜,不及灵山秀色多”之说,足见其雄伟秀美之姿。齐庵:当在灵山,疑即词中之“吾庐”,为稼轩游山小憩之处。
⑵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⑶惊湍(tuān):急流,此指山上的飞泉瀑布。
⑷跳珠:飞泉直泻时溅起的水珠。
⑸缺月初弓:形容横截水面的小桥像一弯弓形的新月。
⑹合:应该。投闲:指离开官场,过闲散的生活。
⑺检校:巡查,管理。长身:高大。
⑻龙蛇影:松树影。
⑼爽气朝来:朝来群峰送爽,沁人心脾。
⑽磊落:仪态俊伟而落落大方。
⑾雄深雅健:指雄放、深邃、高雅、刚健的文章风格。
⑿太史公: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曾继父职,任太史令,自称太史公。
重峦叠嶂的山峰向西奔驰而去,就像千万匹战马回旋一般,忽然之间,众多的山峦又要掉头向东而去。奔驰间正巧有湍急的水流飞泄直下,惊得蹦跳的水珠杂乱地四处飞溅;一座小桥凌空横架,阻截在急流经过的地方,看上去像一轮残缺的月亮,又像一弯刚刚拉开的弓。人老了,最合宜的应该是,就此过过闲散的日子,可老天偏偏叫我多多管事,来掌管这满山十万之多高大的青松。我的茅庐很小,坐落在枝干盘曲如龙蛇的松树影子之外,却难逃在风雨交错的呼啸声之中。
云雾消散,重峦叠嶂争着露出面容与人相见,此刻能看到朝霞如轻纱笼罩一般,清新凉爽的空气从一座座山峰扑面而来。座座山峰好似谢家子弟,衣着得体,仪态俊伟而落落大方;又像是司马相如的庭院府邸,以及所乘的车骑座驾一般雍容华贵。我忽然觉得身在其中,有如面对太史公司马迁的文章一样,无比的雄浑深邃,典雅刚健。我独自行走在刚刚修好的湖堤路上,试问偃湖,什么时候才能展现出烟水朦胧的美好景象呢?
这首《沁园春》词大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二度落职闲居带湖之时,写的是江西上饶西部的灵山风景。
此词是稼轩山水词中的名篇。读辛弃疾这位大词人的山水词,就会发现他多么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似乎已经进入一种“神与物游”的境界,他笔下的山水似乎和人一样,有思想,有个性,有灵气,流连其间,言感身受,别有新的天地。这首《沁园春》便有这种特色。
灵山“高千有余丈,绵亘数百里”(《江西通志》),有七十二峰。“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就是写这里千峰万壑的宏伟气象。这里的山峦或“西驰”,或东向,好像千千万万匹矫健的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来回奔驰,在词人笔下,静止的山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词头三句写灵山群峰,是远景。再写近景:“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还有一弯新月般的小桥,横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词人犹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在莽莽苍苍丛山叠嶂的壮阔画面上,重抹了几笔韶秀温馨的情韵。
连绵不断的茂密森林,是这里的又一景色。辛弃疾在一首《归朝欢》词序中说:“灵山齐庵菖蒲港,皆长松茂林。”所以词人接着写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辛弃疾面对这无边无垠的高大、葱郁的松树林,不由浮想联翩:这些长得高峻的松树,多么像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想自己“壮岁旌旗拥万夫”,何等英雄,如今人老了,该当过闲散的生活,可是老天爷不放我闲着,又要我来统率这支十万长松大军呢!诙谐的笑语抑或是乐,抑或是苦,抑或是自我解嘲,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内心深处确实隐隐有一份报国无门的孤愤在。在这种地方,词人轻轻点到即止,顺势落到自己山中结庐的事上来。他说,我这房子选的地点还是不错的,“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每当皓月当空,可以看到状如龙蛇般盘屈的松影,又可以听到声如风雨的万壑松涛,别有一番情趣。
上片写灵山总体环境之美,下片则是词人抒写自己处于大自然中的感受了。辛弃疾处于这占尽风光的齐庵中,举目四望,无边的青山千姿百态。拂晓,在清新的空气中迎接曙光,东方的几座山峰,像天真活泼的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从晓雾中探出头来,争相同人见面,向人问好。红日升起了,山色清明,更是气象万千。那边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峻拔而潇洒,充满灵秀之气,它那美少年的翩翩风度,就像芝兰玉树般的东晋谢家子弟;再看那座巍峨壮观的大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它那高贵亮丽的仪态,就像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
词人惊叹: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尽的,置身于这千峰竞秀的大地,仿佛觉得此中给人的是雄浑、深厚、高雅、刚健等诸种美的感受,好像在读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此中乐,乐无穷。在作者心目中,灵山结庐,美妙无穷,于是他关切地打听修筑偃湖的计划,并油然而生一种在此长居的感觉。
这首词通篇都是描写灵山的雄伟景色,在写景上颇有值得注意之处,它不同于一般描写山水之作,它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如写山似奔马,松似战士,写得龙腾虎跃,生气勃勃,实是词人永不衰息的斗争性格的写照,即他词所说青山与我“情与貌,略相似”也。显然,作者写此词,力图透过山峰的外形写出其内在的精神;力图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内在的美写出来。要传山水之神,光用一般写实的方法不行,于是辛弃疾借助于用典,出人意料地以古代人物倜傥儒雅的风采来比拟山峰健拔秀润的意态,又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来刻画灵山深邃宏伟的气度。表面上看来,这两两相比的东西,似乎不伦不类,风马牛不相及,而它们在精神上却有某些相似之点,可以使人生发联想。这种独特的比喻,真可说是出神入化了。当然,为山水传神写照,是纯粹写观赏风景之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与作者的胸襟、与作者的思想境界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境界,正像辛弃疾自己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词作者这种传山水之神的写意笔法,在山水文学上开创了一代先河,值得后人仿效。
南宋·陈模《怀古录》卷中:说松而及谢家子弟、相如车骑、太史公文章,自非脱落故常者,未易闯其堂奥。刘改之所作《沁园春》,虽颇似其豪,而未免于粗。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五:“雄深雅健”四字,幼安可以自赠。
清·先著《词洁辑评》卷六:稼轩词于宋人中自辟门户,要不可少。有绝佳者,不得以粗豪二字蔽之。如此种创见,以为新奇,流传遂成恶习。存以概其余。世以苏辛并称,辛非苏类,稼轩之次则后村、龙洲,是其偏裨也。
近代·顾随《稼轩词说》:自来作家写山,皆是淡远幽静,再则写他突兀峻厉。稼轩此词,开端便以万马喻群山,而且是此万物也者,西驰东旋,跪足郁怒,气势固已不凡,更喜作者羁勒在手,故作驱使如意。真乃倒流三峡,力挽万牛手段。他胸中原自有此郁勃底境界,所以群山到眼,随手写出,自然如是。换头如下,便写出“磊落”、“雍容”、“雄深雅健”,有见解,有修养,有胸襟,有学问,真乃掷地有声。后来学者,上焉者硬语盘空,只成乖戾;下焉者使酒骂座,一味叫器。相去岂止千万里。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