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学顺

更新时间:2024-09-01 13:21

沈学顺,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局二级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67年10月,沈学顺出生。

1983年9月—1987年6月,本科就读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气象学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7年9月—1990年6月,硕士就读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天气动力学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0年9月—1991年9月,博士就读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

1991年10月—1992年8月,博士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

1992年10月—1994年9月,赴东京大学做研究留学生。

1994年10月—2000年6月,任东京大学助手、文部教官。

1996年6月,在兰州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中日联合培养)。

2000年7月—2002年10月,任(财团法人)高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特聘研究员。

2002年10月—2010年4月,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副主任、主任。

2007年,成为中国气象局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9年12月,入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2013年4月,任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数值预报)团队负责人。

2014年2月,入选“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06年11月—2010年4月,任中国气象局数值模式创新基地主任。

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

2010年4月,任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二级研究员。

2010年5月—2013年6月,任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1年4月23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6月2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9月,任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

2023年8月31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11月22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07年到2009年,沈学顺和他的团队搭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全球数值预报模式系统。沈学顺在非静力模式基础算法、同化关键技术、区域高分辨率和全球中期数值预报方法、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研究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其主持构建了中国自主、完备的数值天气预报科学与工程技术体系,主持建立了国家区域/全球一体化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GRAPES),主持研制了下一代天气气候一体化高精度可扩展大气模式原型系统。GRAPES在中央气象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气象台全面常态化应用,是中国气象局成为世界气象中心的最主要依据,推动中国数值预报科研和业务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GRAPES和下一代天气气候一体化高精度可扩展大气模式原型系统是《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关于发展地球系统模式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天气气候无缝隙数值预报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

据2023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站显示,沈学顺发表论文20篇,出版著作1部。

沈学顺先后主持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973”项目课题,以及“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高精度可扩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研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

截至2023年11月,沈学顺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一等奖及一项省部级二等奖。

人才培养

据2023年12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数据,沈学顺培养硕士、博士14名。

沈学顺要求大家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得细致完美,不能为了提前出结果而省略任何一个步骤。“现在的马虎就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他这样认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沈学顺在气象核心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了领军作用。(中国气象报社评)

沈学顺为实现国家气象预报的核心科技-数值预报业务体系的全链条国产化做出重要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评)

“真爱无言、真玉无华、真心无悔”,这是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沈学顺的真实写照。扎实的工作让沈学顺能够把握大局,能够从别人难以发觉的细微处另辟蹊径。除了扎实勤奋,沈学顺的长远眼光也让周围的人印象深刻。(《中国气象报》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