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桢

更新时间:2023-07-01 07:46

沈家桢(1891年—1972年),江苏如皋白蒲镇人,是《陈式太极拳》一书的作者之一,为国内外知名的太极拳家。

钻研拳理

沈家桢于1922年去东北从事军事工程工作时,与张学良相识,张曾向他学习太极拳,深感受益匪浅。旋又回北平工作。此时,杨健侯已去世,便随其子杨澄甫继续练拳,钻研拳理。

1928年10月,北京同仁堂药店老板因儿子要学拳,聘请河南陈家沟的陈发科到家中传授拳法。通过属下一位处长的介绍,沈家桢亦向陈发科学习陈式太极拳,先后达十年之久,深得陈式拳法之精妙。他酷爱武术,与武术界人士接触广泛,又常资助武术活动,被推举为北平国术馆名誉董事长。工余之暇,他博览武术群书,广为收集内家拳术资料,加之坚持不懈地锻炼并参加比赛,因此在太极拳上造诣良深。

抗战期间,沈氏在重庆工作时,访问了内地一些内家拳名手,与之互相交流心得。根据个人练拳体会,他写下《太极拳精义》,提出太极拳练法要旨和自我考查的依据。抗战胜利后,他反对打内战,辞去南京伪国防部工程技术工作,来到浙江省建设厅任职。解放前夕,反动政府要他去台湾,他毅然拒绝。解放后,他向浙江省人民政府移交了省建设厅全部人员和档案,继续在浙江省建筑公司工作,担任顾问工程师等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参与设计过不少建筑工程

1957年沈家桢年老退休,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武术遗产,沈老受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委托,开始撰写《陈式太极拳》书稿。他探本求源,遂将当年陈发科所传授的套路,配合三十余年前所搜集的陈发科示范动作的照片,逐一加以解说,不足者由陈照奎(陈发科之子)予以补充,使其所介绍的拳式无失陈式本色。因陈发科是陈长兴之嫡曾孙,幼承家传,加之刻苦锻炼,日练拳三十遍达20年之久,功深艺高,为陈家沟太极拳的优秀继承者。沈氏根据以往所收集的大量大极拳资料,对陈式太极拳详加研究,总结八大特点,列于该书之首。他从“以意行气”的内家拳理出发,以现代医学为依据,说明太极拳所以能强身祛病的道理。并从“一动百动”这一整体观出发,阐明练拳必须上下兼顾,内外如一,表里一致,刚柔相济。他还从分析螺旋运动出发,阐述了太极拳的缠丝劲对保健的良好作用,和技击上能克敌制胜的道理。

书籍介绍

此外,沈氏还将他所收集到的陈家沟世代秘传的练拳秘诀全部公诸于世,并对陈家沟近代拳家

著述的精要部分作了摘录,以飨读者。因此《陈式太极拳》一书集太极拳理论之大成,极受读者欢迎。该书自1964年问世以来多次重印,还被译成英、日文在国外出版。退了休的沈家桢专心致志于普及和推广太极拳,举办各种讲座,宣讲太极拳祛病益寿的科学道理并根据自己练拳经验,编写了不少著述。其中有《行功太极拳》,取陈、杨二式太极拳的精要部分合为一体。沈家桢认为,学太极拳先学杨式,再练陈式,较为适当。但一般业余爱好者难有较多时间学练二式拳法,沈家桢便合二为一,创编成既有健身功用又有缠丝劲和技击作用的《行功太极拳》。

沈老晚年集中精力写成《行功太极拳》初稿,正待整理出版,适逢“文革”开始,他遭受迫害,身心备受摧残,于1972年溘然长逝。然而,他创编的《行功太极拳》后继有人,如今正在定型推广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