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01
沈忠芳(1934年8月24日—2024年8月17日),男,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共产党党员,导弹技术专家,中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原副院长。
1934年8月24日,沈忠芳出生于上海。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一家人舍家逃难,度过了辗转流离的两年。1939年,回到家时已是一片废墟,父亲把沈忠芳送到上海启明小学读书。两年之后,随家人搬迁,转学到一家私塾,开始了他的教育启蒙。孩提时代的沈忠芳聪颖,很多诗篇可以过目成诵。
沈忠芳在上海包斯高中学度过了中学时代,接受了6年教会学校的教育。他学得很轻松,每次考试总能名列前茅,数理化成绩突出,语文、英文成绩也很出色,唯独对《圣经》之类的课程不感兴趣。
百姓流离失所的逃亡生活,帝国主义的横行与中国人水深火热的生活形成对比,在少年沈忠芳心底打下烙印。1950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国民党撤到台湾省之前,对上海进行大轰炸,整个上海笼罩在惶恐不安中,苏联协助保卫上海的战机将国民党飞机打得落荒而逃,这一幕给沈忠芳留下印象。1953年高中毕业时,他看到报考目录上有北京航空学院,毫不犹豫地填上了这个志愿。
1953年10月,沈忠芳进入北京航空学院读书,选择了飞机设计专业,学校有从苏联引进的较为成熟的教材和一批留学归来的名师。严谨的学风、浓厚的学术氛围使沈忠芳在专业上打下了基础,每门课程能拿到4分以上,解析几何更是每次5分。
大学四年级时,学校成立了火箭导弹专业,经过政治背景、学习成绩的选拔,沈忠芳转入火箭导弹专业。1958年,沈忠芳和其他同学大干一百天,将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送上蓝天,这是他的毕业设计。
1958年10月,沈忠芳大学毕业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二中队工作。历任技术员、研究室主任、26所副所长、四部副主任、二院科技委副主任、二院副院长及型号总师、总指挥等。
二院刚建立,处于“边建边干”的阶段。艰苦的条件没有削减沈忠芳的热情,开始感觉到学校所学的东西是不够的。白天工作,晚上就捧起书本补充知识。第一代防空导弹研制中,他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成果被后续的型号应用。在中低空防空导弹的早期研制中,他倡导采用新体制,开辟了制导新途径。
研制红旗系列
1960年9月28日,沈忠芳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隐姓埋名投身于国家的导弹研制工作。
20世纪60年代,美军的U-2高空侦察机进入中国领空。为了震慑敌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自主研制地对空导弹系统。从仿制到定型,沈忠芳和同事反复实验,研制出中国第一款地空导弹“红旗一号”。1967年自主研制出“红旗二号”地空导弹。
挨批斗继续工作
1966年,“文革”期间,正常科研生产秩序被打乱,沈忠芳被戴上“资产阶级小权威”“修正主义苗子”等帽子,被戴高帽游街。挨完批斗,照样扑在工作上,满心想的是怎样利用一切可能将工作向前推进。
1970年,沈忠芳正式加入FJ型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摆在他面前的,除了落后的工业基础,还有超前的工程设想。1970年—1979年,在沈忠芳带领下,他所负责的型号在很多方面取得成果,并经4次飞行试验考核验证,其中3项成果获得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出口创汇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主要力量用于经济建设,军品订单大幅下降,科研人员流失。沈忠芳准备研制一款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几经波折,凑了450万元经费。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地地导弹B610就面世了。
1989年,第一次试验没有成功,很多人劝沈忠芳别冒险了,否则连经费都还不上。
沈忠芳顶着压力,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工作思路,组织人员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改进、优化设计。1990年,进行了该型号一个标志性试验,导弹沿着既定轨迹精确击中目标,他们成功了。2002年,经过改进、发展,推出了该型号的换代产品。之后,B611也成功走出国门。
研制第三代防御武器
20世纪90年代,中国原有的第一代、第二代对空防御武器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急需研制出第三代防御武器以增强防御能力。沈忠芳揽下这个任务,于1992年1月担任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1994年底完成中高空中远程的防空导弹研制任务,自此,中国防空导弹跨入国际领先行列。1993年1月,任B610总指挥。1996年10月,任B611总指挥。
2010年,沈忠芳正式退休。从1958年开始工作到2010年卸下职务,他为中国导弹事业奉献了整整五十二年。
2022年4月24日,中国第七个航天日,12位隐姓埋名的中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的名字首次向社会公开,沈忠芳就是其中之一。
2024年8月17日,沈忠芳在北京航天中心医院逝世,享年90岁;8月21日,沈忠芳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
沈忠芳先后完成车载红缨五号超低空防空武器系统试验样车、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B6系列武器系统等研发、指挥工作。参与“红旗一号”“红旗二号”地空导弹的研制。1970年,加入FJ型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1970年到1979年近十年间,沈忠芳负责的型号成功完成4次飞行试验考核。20世纪80年代,和研发团队将“地空导弹”改成“地地导弹”研制出了B6系列导弹。1994年,带领团队全面完成了中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的攻关任务。
在沈忠芳带领下,型号队伍中引进项目管理模式,建立规章制度和程序,形成并积累了型号文化,“以法治研,以德治研;有法成方圆,有德众望归”的管理理念。
任务明确不糊涂,责任落实不推诿,管理到位不越位,加强调度不包办,协调及时不拖拉,信息反馈不截流,狠抓质量不放松,严格验收不讲情,监督考核不马虎,奖惩落实不食言。
沈忠芳出生在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家英资造船厂的职员,母亲在纱厂做工。淞沪抗战初期,一家人舍家逃难,辗转流离两年。再回来时,家已经成为废墟。开明的父亲把不满6岁的沈忠芳送到小学读书,后转学到一家私塾。中学时代,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唯独对《圣经》之类的课程不感兴趣,学校规定学生信教便可减免学费,但沈忠芳的信仰不在这方面,他不愿因为优惠的政策而改变内心。
沈忠芳和妻子徐正年是大学同学,大学毕业后两人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不同工作。几年后,两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沈忠芳主导研制FJ型号导弹期间,徐正年先后生下两个孩子,她既上班又带孩子,常被误会为单亲妈妈。再后来,沈忠芳研发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时,徐正年住院做手术,他还是无法回家照料。这一切成了沈忠芳心中的遗憾愧疚。
退休后,沈忠芳每天陪着妻子,并打理家务,和妻子牵手外出,一边散步一边品评看到的点滴之美,二人成为人世间虽平凡但幸福的一对儿。有熟人称赞他们是“神仙伴侣”,沈忠芳却憨憨地说:“年轻时我对家里疏于照顾,现在可得做个‘相妻持家的小老头’。”
沈忠芳空闲时喜欢读书,历史书、诗词、传记、武侠小说都爱看。他有一个本子,上面抄录着许多他喜欢的诗词,还有即兴作的诗。受父亲影响,他喜欢看有关佛学的书籍。他说,佛教的教义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东西。他在荣誉与地位面前的那份淡泊与超然,大概与之很有渊源。
沈忠芳虽一直患有高血压,但平时不太在意自己的身体。有一次会议上情绪激动,加之连日为工作的事忙碌操心,导致他小脑出血。后来经过治疗恢复得很好,对医生的劝告他不再当作“耳旁风”了,不仅戒掉了烟酒,还定期去检查身体。
76岁时,沈忠芳自愿离开工作岗位,包括兼任的多个院校教授、顾问称号,一个不留。在他看来,年轻人都比我们行,现在教授的水平比我高得多,先进技术掌握得比我好,我有自知之明。
沈忠芳为中国国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环球时报》·环球网 评)
从他身上,能感觉到故乡上海赋予他的浪漫气质,也会感受到作为一个航天老专家的真挚爱国情怀和孜孜以求、严谨务实的作风。(《中国航天报》 评)
沈忠芳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参与者、组织者和见证者。(《中国青年报》 评)
从无到有,从近到远。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这一代人,从没有在乎过自己的得与失。这一代人,一辈子都在磨砺国家的剑与盾。今天,后辈们终于能听到你们的传奇,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颁奖辞)
沈忠芳性格开朗,心胸开阔,有容乃大,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疾苦。(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邱霞 评)
国士无双,无数像沈忠芳这样为中国航天武器事业而隐姓埋名的英雄们,他们是真正的大国脊梁。(央视新闻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