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骅

更新时间:2024-04-23 11:22

沈晓骅,女,清华大学医学院长聘教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74年9月,沈晓骅出生。

1996年,从南开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考取南开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3年,从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在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4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工作,先后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和讲师。

2010年,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

2019年8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0年,担任清华大学医学院长聘教授、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沈晓骅揭示了非编码RNA顺式反馈调控邻近转录和染色质构象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普遍模式,以及基因组重复序列协同调控基因表达和染色质高级结构的新颖功能。

沈晓骅实验室以小鼠多能干细胞为模型, 从系统和分子水平上探索非编码RNA、基因组重复序列、和RNA结合蛋白,影响转录和染色质高级结构的新模式和规律;从独特的视角来揭示干细胞多能性和细胞命运决定的普适性规律。研究成果包括:(1)揭示非编码RNA顺式调控邻近转录和染色质构象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普遍模式;(2)揭示基因组折叠的基层规律,提出转座子重复序列(L1 和 B1/Alu)是大尺度染色质三维结构形成的遗传分子基础;(3)RNA结合蛋白通过相分离反馈调控转录和染色质状态的新颖功能。为全面认识基因表达调控、个体发育和人类疾病发生,提供创新性的理论基础。

2015年5月,沈晓骅课题组在《Cell(细胞)》子刊《Cell Stem Cell(细胞-干细胞)》期刊发表了题为“Opposing roles for the lncRNA Haunt and its genomic locus in regulating HOXA gene activation during embryonic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论文。文章首次提出了一个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表达产物和编码这个lncRNA的基因组区域同时对其下游的HOXA基因簇的表达进行调控,并且起着相反的调控方式。

2016年3月,沈晓骅课题组在《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发表了题为《反义长链非编码RNA调控基因表达和多能干细胞分化》(Divergent lncRNAs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and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in pluripotent cells)的研究论文,系统揭示了长链非编码RNA顺式调控基因组上邻近基因的表达,以及它们在干细胞分化和发育中的作用。

2020年3月,沈晓骅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U1 snRNP调控非编码RNA的染色质滞留”(U1 snRNP regulates chromatin retention of noncoding RNAs)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U1 snRNP广泛调控非编码RNA在染色质上的结合和移动的新机制。

2021年12月,沈晓骅团队在《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期刊上发表“RNA结合蛋白通过相分离促进RNA聚合酶的结合和转录”(Phase separation of RNA-binding protein promotes polymerase binding and transcription)研究论文,报道了RNA结合蛋白利用其内在的RNA结合和相分离的生物化学活性,介导Pol II转录聚集体的形成,以及进一步促进Pol II的活化和转录延伸。相分离在转录区室化调控中的作用,反映了生命分子机器的运转遵循物理原理。

人才培养

2016年,沈晓骅指导的博士生罗赛获得了吴瑞奖学金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