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兵工厂

更新时间:2024-08-02 13:09

沈阳兵工厂,1921年由奉系军阀张作霖建立,正式名称为奉天军械厂、东三省兵工厂、奉天造兵所及兵工署第90工厂。1921年,张作霖设立修械及制造枪弹工厂,称为奉天军械厂。

北洋军阀时期

1919年,张作霖选定沈阳大东边门外东塔农业试验场为厂址,委派奉天军械厂厂长陶治平任督办主持建厂。1921年10月,新厂正式开办。1922年4月,定名东三省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总办下设工务处、材料处、审检处、庶务处、市政建设管理处、统计委员会、会计科、文牍科和各生产厂,还设有科学研究会、兵工学校和兵工医院。各处下设股、所,各生产厂下设制造所。至1928年,设有枪厂、枪弹厂、炮厂、炮弹厂、火具厂(生产引信及火工品)、火药厂、铸造厂(机器厂并入)、兵器厂和造币厂(1930年划出);有各类机器设备8000多台,并自备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为1万千瓦,员工由建厂初期300人发展到2.1万余人,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自开办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止,建设资金支出2亿多元(银元),常年每月经费开支约200万元。东三省兵工厂主要产品,分枪、炮、枪弹、炮弹、火炸药和机械制造六大类。枪类包括民国13年式7.9毫米步枪,月产从1924年的400支增至九一八事变前的4000支;民国17年式6.5毫米轻机枪,1928年至九一八事变止共造400挺;民国13年式7.9毫米重机枪,1924年至九一八事变前共造100挺。炮类包括日式37毫米平射炮,日式75毫米野炮、山炮、迫击炮、高射炮,日式105毫米加农炮,日式150毫米榴弹炮,克式75毫米山炮,奥式77毫米野炮,奥式100毫米榴弹炮。1924年至九一八事变前共造1199门。另有日式240毫米榴弹炮2门正试制中即发生九一八事变。枪弹类包括6.5毫米枪弹、7.9毫米枪弹,最初月产900万发,后增至1500万发。炮弹类包括1924年春正式出品,初制钢性铣榴弹,后改为钢质榴弹,能与工厂制造的各式火炮配套,由于各式口径火炮炮弹生产难易不同,无固定产量,随需要生产。火炸药类包括1922年无烟药月产2吨,后增至20吨;1926年开始制造梯恩梯炸药,月产12吨,后增至120吨;1926年开始制造苦味酸,月产3吨,后增至30吨。机械制造类包括每月可造工作机器10台,可修理机动车3辆。

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袭击沈阳,侵占了东三省兵工厂,将厂内存放的武器弹药劫走,并把工厂作为侵华日军的野战兵器制造厂。1932年10月,由日本财阀投资240万日元进行扩建,改名商办株式会社奉天造兵所。1939年3月,投资增至2500万日元。其中伪满政府2000万日元,日本大仓商事、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各投资250万日元。工厂不断扩充,建立枪、炮、枪弹、机工、火药等6个制造所。

1938年,在沈阳城南孤家子开辟新址,建立无烟药厂,将原东三省兵工厂火药厂并入。此时,机器设备逾万部,职员1200多人,工人3万余人,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极盛时期。1944年12月,由于盟军两度空袭,奉天造兵所着手进行疏散。

1945年春,将枪厂一部分迁宁安县,称101制造所,将枪弹厂一部分迁汪清县,称105制造所。同年7月,计划将机枪厂迁铁岭,正进行中,苏联向日本宣战,一切活动停止。日本投降时,奉天造兵所仍有职员1000余人、工人4500余人。1945年8月21日,日本关东军苏联红军投降。苏军进入沈阳后,将奉天造兵所机器搬走2400多台,并将孤家子无烟药厂不能搬走的设备,大部分就地炸毁。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军区军工部接收了奉天造兵所,后因国民党军队进攻,于11月下旬撤出。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2月,国民政府军政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临时接收。3月18日,军政部兵工署东北区兵工厂接收委员会接收,定名沈阳兵工厂,厂长魏朝璋(后为顾敬心)。7月7日,沈阳兵工厂恢复生产。11月9日,改名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兵工署第九十工厂,并将辽阳兵工厂改名为第九十工厂辽阳分厂,沈阳兵工厂文官屯分厂改名为第九十工厂文官屯分厂,抚顺“南火药库”改名为第九十工厂抚顺分厂。总厂长陈修和。

1947年1月1日,兵工署又将第九十工厂进行改编,总厂所在地为第一分厂,辽阳分厂为第二分厂,文官屯分厂为第三分厂,抚顺分厂为第四分厂。1948年3月,联合勤务总司令部下令第九十工厂将关键设备和5000名技工搬迁台湾建立分厂,厂长陈修和借故抵制,延缓执行。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沈阳兵工厂遂由人民政府接管,改称军工部沈阳兵工总厂。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