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天主堂

更新时间:2024-10-23 17:03

沈阳天主堂,又称沈阳天主教堂、南关天主教堂,堂名为耶稣圣心堂,俗称“洋楼”,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南乐郊路40号,建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

历史沿革

天主教随西方列强第四次东传中国,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派神甫方若望到奉天(沈阳)传教,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小南门修建了天主教堂(又名耶稣圣心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沈阳天主堂被义和团焚毁。民国元年(1912年),由法国苏裴里主教在旧址上重建。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教堂西侧建一座主教府。文化大革命初期,教堂遭到破坏,神职人员被迫离开教堂,宗教活动停止。

1979年以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81年9月,辽宁省天主教爱国会和教务委员会决定,将锦州、抚顺、营口、沈阳等四个教区合并为辽宁教区,主教府仍设在沈阳。1985年,沈阳市政府拨款21万元对教堂进行维修,基本上恢复原貌。

1993年,由友好人士和教友捐款,对沈阳天主堂和主教府进行了教会恢复后的第二次维修,除掉老墙皮、重新抹灰粉刷,主教府更换了地砖。

2000年6月至8月,沈阳天主堂进行维修,更换了堂内玻璃,钟塔上砖垛,堂顶瓦及外墙皮勾缝,使教堂焕然一新。

2001年5月,沈阳市政府为开发宗教旅游事业,对南关天主教堂周边进行改造。拆扒了教堂周边的楼房。在教堂正门南修建了近20000平方米的广场。教堂东面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

建筑格局

沈阳天主堂,又称沈阳天主教堂、南关天主教堂,堂名为耶稣圣心堂,俗称“洋楼”,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东北建筑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堂。是辽宁省、沈阳市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会址所在地。是天主教辽宁教区宗教活动中心。沈阳天主堂是由法国巴黎大学毕业的梁亨利神父设计的。由法国传教士方若望动土兴建。共有堂宇120楹,分东、中、西3个院落,总面积约9264平方米。西院原为奉天天主教光华小学,东院原为惠华医院、华光女校及修女住宅;教堂位于中间,南北长66.3米,东西宽17.2米,哥特式建筑,两个钟塔伸向天空,高约45米。面积约1100平方米,青砖青瓦,顶棚起拱,堂内24根石柱支撑,可容纳1500人。

主要建筑

教堂

教堂坐北朝南,正立面构图与巴黎圣母院相似,横向分三开间,左右为塔楼,中开间分上下两段,下部是入口,未作成透视门,设半室外前室,作尖券于铁栅栏门两侧束柱上,内门上部石过梁上加嵌板于尖券之中,并雕刻以十字架、小麦、葡萄。入口券上为水平饰带,其上山墙中央为大玫瑰窗,与大尖券一起成为统领全局的整个立面的构图中心。两个塔楼左右对称,自身四面相同,上下分为四段,底部为次间入口,设有外室、门洞,往上是小尖券、玫瑰窗,再上为方尖形水平饰带,联系三个开间为一体。中间两段开方尖窗,以饰带划分,最上为八面锥体塔冠,由八个小尖塔围绕的主塔尖上立金属十字架。立面朴素,只在每层被水平饰带断开的扶壁端部饰小尖塔,而塔冠部分则大小塔尖竞相要上耸。

教堂平面是三廊制巴西利卡式,由两排单石柱划分,主入口外室左侧为上唱诗台的圆楼梯间,右为圣井室。入口上部设唱诗台,由唱诗台可上东西塔楼,东为钟楼,西楼可缘内部爬梯上至塔顶。三条过道分男女座席为四排,祭坛地面高出教徒座席地面一阶,并以铁栅栏围合。圣台面南,作弥撒时,神父与教徒同时面北而拜。

教堂为青砖砌就,外部不作罩面,内部只在墙面上涂黄白色水泥沙浆,而暴露出砖砌束柱壁柱、尖券装饰及拱券骨架,显得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尖券、尖塔及方尖形母题布满室内外,另有壁柱、束柱等竖向线条反复,从而使形象完整,风格统一。

附属建筑

教堂的西院有一座4层楼房,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内有房屋100余间,是主教府。原教会附设有神学院、圣母圣心会女修院和照顾会女修院及惠华女诊所、养老院,婴堂等机构。

文物价值

天主教由南向北传播,沈阳天主堂是在东北地区地位较高、历史较早、规模较大、风格较纯正、保存较完整的一幢宗教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沈阳天主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沈阳天主堂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南乐郊路40号。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沈阳天主堂,路程约1.1千米,用时约5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