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井头村

更新时间:2023-08-12 22:11

沙井头村是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海山街道梧桐社区下辖村,位于海山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叶屋村、暗径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据《刘氏族谱》记载,刘姓先祖从今梅县圆埔坪迁此定居成村,后有卓、聂2姓陆续迁入。因村中的井内多沙而得名沙井头村。

建制沿革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东和乡;1958年,属南天门公社沙头角大队;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沙头角镇:1983年,属沙头角管理区沙头角镇:1990年,属罗湖区沙头角镇;1998年,属盐田区沙头角镇:2002年,属盐田区海山街道梧桐社区。

人口民族

卓姓和刘姓为该村两大姓。卓姓为第一大姓,据村民讲述,卓姓先祖早年从江西迁到广东坪山;清末民初从坪山迁到此地。刘姓为第二大姓。此外,还有聂、周、温、黎、林等姓。

2015年末,户籍人口245人,其中男性148人,女性97人;80岁以上6人,最年长者95岁(女);实际在村人口195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2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23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73人,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等国。归侨9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经济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玉米、番薯等,兼种花生、甘蔗等。改革开放后,沙井头于2005年成立股份合作公司,总股本为1691万元,商铺出租面积1.32万平方米,2015年经营收人500多万元,67户村民人均分红2.5万元。除参与村集体经济分红外,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有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等。传统节庆食品有茶果、粽子、年糕、油饼等。

交通

深盐路、梧桐路经过该村。

社会事业

1968年通电,1977年通自来水,1979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85年通电话,20世纪90年代通互联网。村中有图书馆等公共设施。

历史文化

村中存有《刘氏族谱》,20世纪70年代刘姓族人纂修,因年限长,字迹比较模糊。

村中西南面曾有“爱得我所”炮楼,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炮楼外部不对外开门,而是在炮楼底层南面有门与住宅底层的北门相通。住宅面阔三间,两层高,其顶部栏杆正中书“爱得我所”四字。炮楼高5层(19米),底层东、北、西三面各开垂直排列的两扇窗;第二层东、北、西三面各开一窗;三四层的东、南、西、北四方各开一窗。顶层四面中间有一向外突出的封闭的方框燕子窝(铳斗),方框两侧各有一小窗;楼顶四周有女儿墙,北面开有排水孔,出口作成鱼形,水从鱼口流出。此炮楼在80年代被拆除。

原有卓氏、刘氏、沈氏、聂氏4座宗祠。现仅存卓氏宗祠。卓氏宗祠始建于民国时期,位于村北面,重修于80年代,单开间一进,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祠堂用石柱顶住横梁,顶端难梁画栋。

村东南面现存一口古井。据村民口述,古井开凿于明末,重修于20世纪60年代。井口为正方形,边长1.5米,并沿上用水泥板覆盖,现已不再使用。

村民于节庆日祭祖、舞麒麟、放孔明灯等。孔明灯用6张或12张纸糊成,形如麻袋,开口处用篾和铁线扎一框架用于放置燃料。燃料是用草纸蘸满花生油或茶油晾干制成。每当孔明灯升空,锣鼓声、呐喊声,烟花、爆竹声,火树银花。

1962年2月,沙井头村有不少村民出走香港。

著名人物

张立青(1908-1942),1939年参加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曾任游击队小队长。1942年在吉澳与日军作战负重伤牺牲。

沈马苏(1920-1944),东江纵队战士,在盐田区九径口与日军作战牺牲。

卓马友(1923-1944),东江纵队收税员,1944年在惠州税站牺牲。

地方规划

2010年,该村已被列入城市更新规划,实施旧村改造面积2.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居民住宅和商业设施。截至2015年底,旧改尚未完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