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9 19:04
沙溪庙组是地学专业名词,出露于四川盆地及周边的中生代侏罗系地层,属于中生代红层,为热带荒漠季节性河流沉积,岩性为正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泥岩互层。其内常发育有恐龙化石。所产砂岩可做建筑材料开采
同物异名:上沙溪庙组、下沙溪庙组、牛华溪红层。
分为上下两亚组,以一层黄绿色灰黑色页岩(含叶肢介化石)为标志,其上稳定的青灰色砂岩层属于上亚组。
上亚组:泥岩,色较暗,含较多钙质团块,偶夹泥灰岩。砂岩颜色较杂,长石含量高。其下部含马门溪及鱼鳖类化石。底部有20M上下的稳定的青灰色砂岩。
下亚组:泥岩呈紫红色,少数灰绿色,局部含钙质及钙质团块;砂岩多为长石石英砂岩。
1946年命名;盛莘夫等,1962年介绍。
岩性为黄灰,紫灰色长石石英砂岩与紫红、紫灰色泥(页)岩不等厚韵律互层。含双壳类、介形类、叶肢介、植物及脊椎动物等化石。与下伏新田沟组或千佛崖组及上覆遂宁组均为整合接触,亦可平行不整合超覆于自流井组之上。厚650-2500米。
著名的马门溪龙产于此地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