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24 14:11
北海沙脊街(今民建一巷)约始于清·道光元年(1821),距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是北海市区最早的街道,故有“北海第一街”之称。此街全长400余米,东西走向,建在形呈脊椎隆起的沙带上而得名。
沙脊街只有两米多宽,路面全用花岗石条或其他石条铺砌。街上南北相向的店铺全为一层或两层的建筑,临街立面除墙柱外,全为木板结构,瓦檐伸出约1米,起着遮阳避雨的作用,保持着我国南方商居两用建筑的传统形式。
沙脊街始建时从老地名九曲巷处自西往东兴建,它的代表性建筑是广府商人于清末建造的广州会馆(旧址为今海城区五小),该馆占地面积颇大(即今海城区五小校舍的面积)。馆内建筑有若干个厅、堂、厢房和天井,具有我国南方古典建筑的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广州会馆是北海市区近代建筑规模最为宏大的民间传统的公共建筑。该馆的慈善机构——太和医局就设在馆内,后来又设立消防队和敬和小学(今海城区五小的前身)。
由此可见广州会馆的建立,对当时北海的慈善公益、文化教育以及医疗、消防等方面的贡献甚多。商业方面,较著名的有荣昌隆洋杂批发专卖店和广成、卜远成杂货铺。其中的广成杂货铺历史悠久,它的前身可追溯到清末民初,而它的黄金时代则在1937年抗战以前。该铺是“前店后厂”的双铺头,到该铺购货的顾客很多,真是“客似云来”,那时北海通用的是铜币(北海人叫铜仙),店员接过顾客购物的铜币后,为节省时间,直接把铜币扔到柜台后面的地上,待晚上收市关门后才把满地的铜币捡起来,其生意的兴旺由此可见一斑。如果说广成杂货铺经营的相当一部分是自产的本地货的话,那么荣昌隆经营的则是从广州、香港或澳门购进的“来路货”,如唱机、铁钉、自行车、缝纫机、布料、家电、娱乐用品等,是北海当时最大最兴旺的一间洋杂货批发、零售店。此外,还有数间客栈、货栈和当铺。宜仙楼、珠浦楼和流芳斋均为当时的茶楼酒馆,其中宜仙楼为一连6间两层的酒楼,有“北海第一酒楼”之称。在这间百年酒楼临街的墙柱上,老字号“宜仙楼”招牌还清晰可见:东西两面屋檐下的墙壁,分别书写“高等旅店,招待士商”和“宜仙酒楼,茗茶点心,中西饼食,蜜饯糖果”的广告字迹至今还隐约可辨。由于商业的兴旺,在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1930——1936),广东省银行在沙脊街租用广州会馆开设“广东省银行北海支行”,取代先前由私人开设的“银号”,以开展北海的金融业务。
沙脊街建成后,接着在其东端往东兴建长270米的中华街。此街的商业也很兴旺,有书店、饮食、鞋业、手工业和故衣业(买卖旧衣物的行业)。清末民初,北海著名的秀才包国修在此街开了一间“蔚华书店”,是北海市区的第一间书店,对北海的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高连升笔铺(专卖各种规格的毛笔)生意兴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手工业也应运而生,如鞋作坊有复信昌、履信昌、步步娇。金铺有德成、天生;打银铺有耀兴、坤顺等。周升发汽灯店专营汽灯出租,为北海老街晚上的照明作过贡献。酒楼有珠海楼和茗珍店。其中珠海楼由北海富商集股经营,所建的酒楼为三层的钢筋水泥建筑,由于是民国初期北海最高的酒楼而名噪一时。昔日中华街的故衣铺最多,不下20间,因而有人称此街为“故衣街”。这些故衣铺的货源来自北海各当铺,它们把典当期满而不赎取的衣物拿去故衣铺卖,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润。故衣铺每天早上开店很有特色,老板们不约而同地用双手举起柜台上的算盘,摇动盘内的数十粒珠子发出连续不断的响声,先慢摇,然后逐渐加快和把算盘提高,当摇到盘珠子发出最密集的响声时突然停止,这时算盘上下层珠子会整齐地分开(即使用算盘时最初的静止状态),然后轻轻地把算盘放在柜台上。老板们就是通过摇算盘这一绝招祈祷当天生意兴隆。
中华街建成后,过了二三十年才兴建长248米的兴华街。此街的商业也很热闹,有荣兴福皮箱铺、高登科笔铺、雅趣酒楼、山货铺、白铁制品铺、鞋铺、杂货铺、染料铺以及当铺等多间,但以客栈最多,有天和栈、福和栈、祥和栈、全昌、成记、西和安、怡兴等多间,从灵山、武利、龙门、小江等山区肩挑果子、大米、竹织品来北海卖的小商贩到北海,大多入住这些小客栈,一些中介人在这里做提供买卖服务的“九八”生意。由于兴华街各式各样的店铺多,所以又称“店铺街”。
中华街和兴华街与最先建成的沙脊街同建在一条沙脊带上,而且这三条街依次首尾相连,成为北海早期最繁华的商业长街,后来北海人把这三条街统称叫沙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