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西工人文化宫

更新时间:2022-03-02 14:14

沪西工人文化宫是位于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71号的一处工人文化宫,俗称西宫。

是公园模式,供人们休闲、散步的地方,一共有2个门:武宁路前门:公交有143、94、876、966、837、838、105、708、768、40、01等。曹杨路后门:公交有轨道交通3号线、4号线曹杨路站下、740、717、44、923、876、01、63等。另外还有个西宫在东新路武宁路口,上海人一般称之为新西宫。主要是以服饰、礼品、鞋帽等店铺形式,比较典型的商场。逛的人以年轻人居多。公交有:36、63、105、708、837、838、 768、94、143、876等都能直达

具体地址:上海市东新路347号

老西宫最集中的是一堆摊头,卖饰品、指甲油、耳环配饰、眼镜之类的比较多。还有做指甲,接头发,纹身的。

新西宫是一幢4层的楼,和老西宫相差5分钟,马路斜对面。一楼就两家店铺,和两个小摊,店铺一家是卖鞋子的,一个是卖“猿猴”包包的。二楼三楼主要是衣服,男生女生都有,年龄一般都是初中到大学生这种学生型的(要买成熟一点的最好就不要去了)。都是流行的那种,也有6、7家卖那种仿nike、匡威鞋的。四楼比较杂,主要是拍大头贴,也卖小包、配饰、玩具什么的。还有卖眼镜(隐形眼镜,隐形眼镜用的药水)、化妆品(淘宝实体店)、手表(淘宝实体店)。

西宫一般八点钟左右里面的商铺就基本关门了,但是七点钟以后里面一大半的商铺也已经关门了,所以建议七点之前去,中午12点之后去,这样能逛到所有的小商铺。

该宫地址在武宁路71号,后门通曹杨路,是全市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占地6.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

地境原为陈家宅、陈家白漾、王家弄、张家桥自然村和农田。1959年7月破土动工,1960年10月落成,1961年2月7日正式开放。该宫建成后,为纪念20年代在沪西地区建立的沪西工友俱乐部,初名沪西工人俱乐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名区文化宫。“文化大革命”后改名区工人文化宫,1979年2月定现名,由市总工会领导。

全宫以1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3层主体大楼为中心,前有南、北草坪、花坛及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雕塑像、林荫大道等,后有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以及各类室外游艺设施,南侧有艺术培训教学楼和招待所,北侧有1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湖,可供划船、垂钓。湖中设有大岛、小岛,湖周有石舫、水榭、假山等风景点。1992年初,立沪西工人领袖刘华半身塑像于湖边。西北部有餐厅、茶室及横滨·上海友好馆。主楼底层设小剧场和展览厅,二楼设讲演厅、游艺厅和图书馆(藏书近10万册),三楼为活动室和办公室。

该宫在筹建规划时,为综合群体。原属该宫的少年宫建成后,于1973年划出,成立区少年宫。60年代初停建的大剧场,于1975年建成,1978年定名为沪西工人影剧院。原属宫领导的澳门路俱乐室,于1982年改建成沪西职工技术交流站。

文化宫建成后,作为工人的学校和乐园,积极开展职工文化活动,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成立各种工人业余艺术团体,取得较大成绩。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诬为“黑色染缸”,工作人员被送往“五七”干校劳动,职工文化活动被迫停止。1970年,区文化馆、图书馆与其合并,改名区文化宫。

80年代后,文化宫的事业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新增12个景点,添置大型游乐设施,工人的美术、摄影、集邮、书法、影评、书评、钓鱼等爱好者协会相继在该宫成立。每逢重大节日还组织大规模的游园晚会、青少年游园活动等。1989~1990年,每年入宫活动达1300万人次。

1980年,该宫创作并演出的话剧《开窗》,被人选参加由全国总工会、文化部、中国剧协举办的文艺调演;独幕话剧《婆婆妈妈》及沪剧《金蜂记》、《心灵的考试》等剧目,参加市首届“十月剧展”和市第二届戏剧节,获得一、二等奖。一批优秀美术、摄影、文学作品在省、市报刊上发表和获奖。影评协会被评为全国先进协会。

1980年起,该宫被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列为接待国外工会、工人代表团参观访问的单位。1983、1989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先进集体。1985年被市群众文化委员会评为先进单位,被市绿化委员会评为市绿化先进单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