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30 11:42
沮水,一名东沮水、沮河、沮水河,黄河支流渭河支流洛河支流,古称“姬水”,源自子午岭东麓的沮源关,向东蜿蜒汇入洛河,横贯陕西省黄陵县全境。流经上畛子农场和双龙、店头、康崖底、桥山,至桥山镇龙首村(原龙首乡)的县河口入洛河,全长140公里,集水面积2486平方公里。流域地形较为复杂,河道弯曲,个别河段落差较大,历年地表径流量平均11320万立方米;水面平均流量3.59立方米/秒;平均输沙量84.9万吨,河流比降为1%。
沮水,源于黄陵县西北陕甘边界的子午岭沮源关南侧(柏林庄),东略偏南流,横穿黄陵县境,流经上畛子农场和双龙、店头、康崖底、桥山,绕过县城南在桥山镇龙首村(原龙首乡)的县河口入洛河。全长140公里(135.2公里,一说境内全长128公里),平均比降3‰(一说1%),集水面积2486平方公里(一说2488平方公里,一说2420.4平方公里)。
流域地形较为复杂,河道弯曲,个别河段落差较大,店头以上穿过桥山林区,年径流1.33亿立方米,含沙率每立方米4公斤,略高于葫芦河;店头以下进入梁峁丘陵区,河谷开阔,发育一、二级阶地。
据《延安地区志》,沮河年径流量1.03亿立方米,水力蕴藏量1.08万千瓦。据《黄陵县志》,历年地表径流量平均11320万立方米;水面平均流量3.59立方米/秒;平均输沙量84.9万吨,河流比降为1%。据黄陵水文站资料载:5年一遇的丰水年里径流量14750万立方米,在两年一遇平水年里10310万立方米。4年一遇旱年6000万立方米,20年一遇旱年4590万立方米。汛期(7、8、9三个月)。年径流量变幅在1.48~0.46亿立方米之间。
沮河有柳芽川、双龙西沟、建庄川、淤泥河及宜君县境内的清河等5条较大的支流,长度都在10公里以上,属季节性河流。
清河,包括西河、玉华河。分别发源焦坪乡后沟和铜川郊区凤凰山东麓,前者流经西河川,后者流经马场川,至彭村下合而为一,东北流入黄陵沮河,本县境内总长102.5公里。河床比降1/150,平均流量0.61立方米·秒。玉华河上、下游有国营太安林场,彭村农场,亦为本县主要煤矿区。
山岔河,发源于山岔乡葛沟与后安沟,流经本乡10个行政村,至黄陵王庄科与清河汇合后入沮河。主河道长26公里,河床比降1/150,平均流量0.22立方米·秒。
淤泥河,发源于黄陵县万堂山附近,在龙首村与沮水河交汇。全长31.8公里,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07亿立方米,枯期流量0.02立方米/秒,河水常年清澈。
龙首渠,地处沮河下游龙首乡龙首村,始建于1948年,系堆石坝,曾屡毁屡修,一度由自流引水改为提水。1976年该渠在沮河涨水中遭到严重破坏,1979年10月重新复建,坝址由原沮河入泗河口上移狄家川村前,新修了50米浆砌石拦河坝一座,250米土坝一座,倒洪两处,块石砌渠4公里。复建工程于1980年9月完工。共计砌石13500立方米,填土4.20万立方米,投资30万元,使设施灌溉面积达到2000亩,其中提水灌溉改自流灌溉700亩,扩灌800亩。此外,造地132亩,改良沙板地1200亩。
幸福渠,渠首位于店头镇白石村前,始建于1952年,灌溉面积不足300亩。1957年—1958年改堆石坝为浆砌石滚水坝,扩建了一支渠和二支渠以及两支渠横跨沮河的渡槽。1972年将白石村以下沿沮河右岸的山根的渠线改到沮河左岸至白石林场,并增设了林场倒洪,扩大灌溉面积478亩,避免了山坡下滑而毁渠的危险。幸福渠干渠长5000米,有效灌溉面积1344亩。1977年,胡芦沟台改河时幸福渠渠系遭受严重破坏,致使灌溉能力降到1979年的60多亩。1981年11月15日至1982年3月3日又投资13.71万元再次复建,使本区的灌溉面积恢复到原来的1726亩。这次复建中,新砌干支渠4000余米,砌石6000立方米。
东风渠,原位于桥山镇东门外高石崖砭外沮河北岸上,1967年2月开工修建,1968年8月竣工,共计完成石方2035立方米,土方2.5万立方米,投工34112个,投资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7万元。1977年印台山改河工程开工,因其截流使原坝失去拦水能力。1979年东风渠改建,将坝址上移到黄陵县人民医院墙后。这项工程干渠总长4.5公里,石砌3公里,有效面积830亩。
郑家河水库,地处黄陵县西北部沮河支流淤泥河上游,隆坊镇西北川道郑家河村上游500米处。1970年动工,1972年12月底竣工。 大坝位于郑家河下游600米处的两沟河流交汇处,河床高程1007.0米,坝体为均质土坝,坝高28.5米,顶长46.3米,底宽155米,顶宽7米,外坡比降1:3,内坡比降1:2.5。坝基防渗为截流槽形式,槽长150米,外坡排水沟1200米,共计完成土方53.5万立方米,石方0.2248万立方米,砼0.06万立方米。卧管、输水洞位于土坝左端,卧管68孔,斜长75米,高0.16米,最大泄流量0.8立方米/秒。涵洞为石砌拱洞,城门洞型,全长96米。溢洪道位于大坝左侧,为梯形断面,长286米,砭板衬砌,最大泄流量35.5立方米/秒,总库容117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785万立方米,正常年内平均蓄水量为200多万立方米。大坝建成后,1973年发现大坝右端出现一条平行于轴线的裂缝,其长381米,宽3—6毫米,深4米左右。经用黄土浆浇灌办法处理后,再未发现异常。1979年又发现涵洞进口两米段内漏水。1980年在省军区独立师舟桥连的协助下将其拆除,并进行打桩处理,重新筑砌。
阎庄水库,位于腰坪乡南川阎庄村前。1971年10月16日动工,1972年底竣工。总投资14.9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58万元。有效灌溉面积400亩,养殖水面130亩。大坝为黄土均质坝,坝高21米,顶长210米,顶宽4米,最大底宽153米,防渗形式为截流槽。输水洞位于坝内原河槽左侧体内,采用卧管结构,其长66.7米,最大泄洪量0.48立方米/秒。溢洪道位于大坝右岸,为开敞式梯形断面,底宽10米,长97米,最天泄洪量是18立方米/秒。坝高21米,库容127.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86.1万立方米。
西河水库,位于清河中游,距县城3公里。1973年3月动工,1975年8月建成。为土坝,高33米,顶长495米,宽6米。总库容785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411万立方米,死库容25万立方米。水库上游属薄层覆盖程度侵蚀次生林封育山区,控制流域面积107.5平方公里。库上游河道长26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495万立方米,输沙4.3万吨。水库输水为压力管道,校核流量500立方米/秒,可供清河下游4500亩川台地灌溉。工程总投资285万元。
张寨水电站,1967年4月兴建,1970年5月1日建成投产,这个电站是利用河道截弯取直,凿洞引水造成落差发电,该站的主要建筑物有拦河坝1座,引入隧洞200米,(径2米),调压池厂房等。该电站水头9.5米,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装机200千瓦(单机100千瓦),年利用6200小时,年发电50—65万度。1976年大水,站房进水,拦河坝被冲坏,1978年修复发电,总计投资27.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3万元,地方投资3万元,投工日9.35万个。张寨电站,在11万伏高压电网未输入本县之前,是县城工业和照明用电的主要来源。 1985年度,张寨水电站实际发电量高达76万度。
上翟庄水电站,1969年元月27日动工兴建,1972年6月1日建成发电,主要建筑物有拦河坝、进水洞、冲砂洞、引水隧洞和厂房等。水头9.8米,引水流量2.8立方米/秒,装机250千瓦,年利用6000小时,年发电45—65万度,总投资34.8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2.03万元。电站拦河坝等水工建筑在1976年雨洪中遭受严重破坏,1977年底修复发电。
麻湾电站,1977年12月5日开工修建,1978年12月25日建成发电,主要建筑物是重力滚水坝,高7米,长30米,底宽11米,引水渠1000米,隧洞长100米(径2×2米)。电站水头13.2米,引水流量1.2立方米/秒,装机150千瓦(单机75千瓦),年发电30万度。
沮河川道,川窄河床浅,曲流发育,排洪不畅,一遇到200立方米/秒洪水,沿河建筑及大面积农田即被淹没或冲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受到威胁。为了使河床稳定,达到除患兴利的目的,黄陵县有计划地采取河靠山,路让边,地连片,适当截湾取直,顺直河槽的办法,对沮河河道进行了数次治理,取得了良好效益。
印台山改河工程,于1977年动土开工,1982年7月全部完成,工程沿山边开挖了1200米的新河道,其河床底宽30米,深3.5米,左岸为浆砌石护1100米,共完成土方30万立方米,砌8万立方米,总投资3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万元。造地95亩,改良沙板地200亩,保护了300亩农田免受水灾。
呼家湾改河工程,1980年10月施工,1981年建成。这项工程新开河道500米,其中开石山长100米。新河道进口宽50米,筑有石砌拦河坝1座,土坝400米,石砌拦河坝右侧设有进水闸,涵洞各一座长200米,以作灌溉渠道。渠首工程共开石3万立方米,填土3万立方米,砭200立方米。造地176亩,改良沙板地326亩,扩大灌溉面积180亩,保证灌溉600亩。
上翟庄改河工程,利用上翟庄水电站原有拦河坝,在加高原有拦河坝3.5米基础上,新开凿遂洞长200米,宽12—15米,用石砌护了下游河岸。隧洞进口筑拱坝一座,出口石砌护河岸100米,保证了发电、灌溉用水。隧洞开挖土1.2万立方米,开石0.5万立方米,砌石1741立方米。
整个工程经遒两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于1974年开工,1975年凿通隧道,洞宽3米,高2.5米。第二期工程1980年11月5日结束,扩洞宽达12—15米,段资2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8万元。造地367亩,引洪漫灌改沙板地570亩。
1975年,黄陵县一度在河道治理上刮起“改河风”。由于盲目冒进,使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都遭受不同程度损失。当时全县开工的改河工程就有14处,其中不少工程在开工前未进行勘测设计和水文计算而导致中途失败。如刘家川打洞改河,洞长670米,洞宽需要加大到30米以上,因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条件不具备,难以建成而停建,造成不良影响。
沮水源于沮源关。沮源关,又名兴隆关,俗称鬼门关,位于黄陵县境西北子午岭巅,海拔1687米,始建于秦,秦将蒙恬监修。原名鬼门关,清朝末年改为兴隆关,因沮河发源于此,又名曰沮源关,是秦直道上主要关口之一,古人有“竦峙袤延,形势若天堑”之称。子午岭是群山中唯一南北走向的山脉。居其上望岭东西,山势起伏,历历在目。秦直道在子午岭脊,北至沮源关,遗迹尚清楚可见。古时南至咸阳,北至长城,兵车战马,源源不绝于此道。现关隘全废,唯有秦直道残迹尚可通行,稍加修葺,可通汽车。
据《黄陵县人民政府》网站资料,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在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
沮水和黄陵有着广泛的渊源。古“黄陵八景”大都与沮水有关。民国33年(1944)《黄陵县志》载:“中部旧志形胜,载有八景”即:
桥山夜月 沮水秋风
南谷黄花 北岩净石
龙湾晓雾 凤岭春烟
汉武仙台 黄陵古柏
桥山夜月。桥山山形似桥,并有沮水从其下环绕而得名。月光下,桥山威武圣洁。别有一番胜景。
沮水秋风。黄陵县城有沮河水环城而过,秋风微寒时节,站在两边山峰起伏相夹的沮水河岸,微风与秋水寒气使人倍感清爽。
南谷黄花。南谷即城南黄花沟,每到百花凋零的季节,这里却盛开着金黄色的野菊花,一簇簇、一丛丛,满山遍野,芬芳袭人。
北岩净石。北岩指原北坡底路旁一巨大岩石。相传此石很神奇,无论多大霜雪都难落此石,实属奇特。岩石现已无存。
龙湾晓雾。龙湾,指县城东通往龙首的川道,它因传说中接黄帝上天的飞龙龙首伸于此地而得名。这里山川回绕,曲曲弯弯,清晨,雾霭升腾,山似游龙,景色别致。
凤岭春烟。凤岭指今连接桥山而上的石山岭,山形似凤,满山翠柏又为人们心目中的凤凰添羽增彩。此景艳阳晨雾中最美。
汉武仙台。相传汉武帝征朔方凯旋,在黄帝陵前筑起的祈仙台。位于黄陵左前方,为圆形土台,现有曲形石蹬道,登之,可观城区全景。
黄陵古柏。指陵庙所有柏树,其中许多千年以上的古柏。盘根虬枝,形态各异,枝叶遮映,黛色参天,生长茂盛。
沮河下游河畔的黄帝陵,为“天下第一陵”,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桥山上,西距沮河0.5公里,东距西延公路0.51公里,东南距轩辕黄帝庙0.9公里。古称桥陵,因山形如桥,下有沮水穿过故名桥山,陵曰桥陵,自清代毕沅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之后,桥陵之称更为著名。民国31年(1942),陕西省第三区专员公署改称桥陵为黄帝陵,以利与蒲城丰山唐睿宗桥陵区别。黄帝陵封土于秦代。唐宋以来,陵墓有所加大,现代陵墓高4.57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外树标志说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陵。国务院总编号第162号,古墓葬分类号,第1号,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62年12月9日。”桥山面积1355亩,三面环水,背靠黄土高原,以山脊与黄土高原相连,面向平川,与印台山遥相呼应。山上古柏参天,四季长青,最高海拨949米,陵墓位于桥山顶部,古柏丛中平台上,海泼高度为977.8米,与沮河相对高度为146~15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