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河

更新时间:2024-10-13 20:01

沱河,又称南沱河,沱河下段,古称洨水,是埇桥区、灵璧县、泗县南部地区的主要排涝河道之一,淮河左岸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市黄河故道的刘堤,流经夏邑县永城市,穿过安徽省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泗县,至江苏省泗洪县注入洪泽湖

干流概况

沱河,是淮河流域漴潼河水系中的排水河道,经商丘、夏邑、永城各县,由永城入安徽省濉溪县境。安徽省内的流域面积为2895平方公里,耕地300多万亩,其中沱河流域面积2315平方公里,王引河流域面积679平方公里。沱河干流至省界长125.5公里,主要支流有龙沟、岐河、韩沟、宋沟等。王引河干流长度(从源地到省界)38公里,主要支流有巴清河、老巴河、小王沟、小运河等。该区属黄泛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坡度1/4000~1/6000,由于黄泛的影响,排水沟河大部分偏浅,排水能力低,面上排水系统也不健全,历史上涝碱灾害严重,旱灾也同时并存。

沱河发源于商丘县东北部刘口集西油坊庄, 经虞城、夏邑在永城县出河南省境进入安徽省。省内河长125.6公 里, 流域面积2358平 方公里。 虞城县西关以上河长28 .8公里, 河床比降1 /5033;至张板桥区间河长55.4公里,河床比降1/5200~1/6200;至张桥以上区间河长24 .4公里, 河 床比降1 /6500~1/ 10000;至省境以上区间河长17. 1公里, 河床比降1/11000。

沱河是淮河左岸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刘堤,流经夏邑、永城两县,穿过安徽省濉溪县、宿州市,至泗县樊集入沱湖归淮河。安徽境内沱河长112公里,水深1.5~2.0米,排涝能力5~160立方米每秒。20世纪50年代初,10吨以下木船可直达河南永城县。1958年自永城县以下兴建8座节制闸,未建过船设施,拦断河道。

沱河古称洨水。原源于安徽省宿州市北,分蕲水(古汴河)东南流。后源于河南永城县。今源于宿州西北土岭子,东流经宿州城北,至宿东闸穿汴堤;向东南流后,成为灵璧县与固镇两县界河;又东南流至沱河集,有黑泥沟北来汇入;至周王庄有孙周沟北来汇入;至龙水东有葛沟北来汇入;又东南流至沙坝集,有朱河沟北来汇入;至城后庄西,有韦集沟(三八沟)北来汇入;又东南流经濠城集(古洨县城址)北,折东北流,经龙岗,至老庄胡(垓下遗址)折向东南,入泗县境。县内长40.9公里,流域面积352.2平方公里。最高水位20.8米,发生于1954年7月21日;最大流量224立方米/秒,1954年7月21日发生于沱河集。

漴河潼河

漴河和潼河原为浍河和沱河的尾闾,分别于五河县城关附近入淮河。1952年为治理五河县城低洼地带的洪涝灾害,实行内外水分流,堵死漴潼两河入淮口门,另开挖沟通漴潼两河的新河,使漴潼两河内水直接入洪泽湖。漴潼新河为人工河道,从五河县西坝口经北店子节制闸、扬庵、双沟,至下草湾入洪泽湖,长45公里,河面宽400米,水深在2.5米以上,可常年通航100吨级驳船。排涝能力为7~38立方米每秒。

沱湖

淮河北岸,五河县境内。北纳沱河、北沱河、唐河、马路沟等来水,东出漴潼新河经窑河由双沟和下草湾引河泄入洪泽湖。沱湖湖岸弯曲,湖底平坦,淤泥深厚,是一个河迹洼地型的浅水湖泊,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3公里。湖区历年平均气温14℃,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0.5℃,极端最低温度为-23.3℃,最热月为7月,平均27.8℃,极端最高温度为40℃,入湖河流均为雨源型河流,使湖水水位变化较大。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雨量多,水量补给大,湖水猛涨,最高水位高程为19.1米(1931年),水面近百万亩;冬季雨量减少,水位低,水面小,最低水位只有11.35米(1978年),水面只有8000亩。自北店子建闸,特别是新汴河截流沱河后,减少了入湖水量,湖水位在人为控制下比较稳定。正常年份控制在13.0米,相应水面6万亩。

南沱河是淮河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县刘官庙。流经虞城、夏邑、永城、濉溪、宿州、固镇、灵璧,泗县入五河县大安集沱湖,再经潼河入洪泽湖,而后入淮河。商丘称爱民沟,虞城称响河,永城称巴沟河,境内称巴河,1952年方定名为南沱河。

沱河源出于河南省商丘附近,由永城县经濉溪县流入宿州市区,再流经宿州、固镇、灵璧、五河。在五河县城北3里处流入崇潼河,注入洪泽湖。沱河流经本市区段于建国初期加以整修改道,使其经北关外流向东南。河床比较规则,河口宽40~90米,河深3.5~4.5米,堤宽5~6米,自新汴河截取沱河上游的来水之后,沱河的水量明显减少。沱河进水闸,使沱河与新汴河相沟通,可引水分洪,宿东节制闸可供给电厂、水厂用水,亦可调节环城河的水量。

沱河在安徽省宿州市城北,发源于河南省虞城县西北,流域面积为1184平方公里。其中流经宿州境内的为38.1公里,流域面积为893平方公里。下游有沱湖,在五河县汇浍河后称崇潼河,流入洪泽湖。沱河在1966年以前,是宿州行洪排涝的主要河道。1966年开挖新汴河,上游从戚岭子截流入新汴河,上游洪水从新汴河排出,而沱河专作排除内涝之用,使洪、涝分排。沱河还提供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

沱河古称洨水,今称南沱河,俗称沱河,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县刘官庙刘堤西南,流经虞城、夏邑、永城后入安徽省濉溪县,向东至宿州陈桥与濉溪县清凉乡清凉村大韩家之间,始为宿(州)固(镇)、灵(璧)固边界,又于灵璧马道庄与我县濠城乡小程村小程家之间,东沿灵五(河)、泗(县)五边界,经五河城注入漴潼河。全长243.1公里,其中流经固镇县北部边界42公里,流域面积125.0平方公里。沱河弯曲不大,水面宽度常水期为35~40米,洪水期为160~200米;水深枯水期为0.5~1.5米,洪水期为5~6米;流速常水期为0.8~1.2米/秒。年结冰期为60天。

南沱河,是泗县、五河两县界河,从沈庄向东南至樊集汇北沱河入沱湖,长17公里。

水文特征

沱河永城水文站年平均流量为5.13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1.9亿立米。由于该地区降雨集中、多暴雨,河川径流年际变化特别大,年内分配格外不均,年最大径流量为(1963年)10.6亿立米,年最小径流量(1966年)仅0.33亿立米。汛期4个月的平均径流量可占全年径流量的86%,径流相当集中,易发生涝灾,而枯水季节,长期断流,旱情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引河及部分支流进行多次治理,除涝能力普遍提高,但由于标准还不够高,涝碱威胁仍然存在。现在流域内沟河坡洼基本顺畅,所以汛期即使受灾,影响较少。近20多年来,各地普遍打井,对解决灌溉和降低地下水位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主要支流

沱河主要支流王引河, 发源于虞城县花庄, 经夏邑、永城县出省境, 全长112.2公里, 河床比降上游为1/9000, 中下游为1/6250 ~1/7460, 流域面积为1020平方公里。 另有 流域面积100~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9条, 最大的虬龙沟, 流域面积710平方公里, 均属平原型排涝河道。

王引河,是南沱河支流,发源于砀山县中许庄。上游支流有利民沟、大沙河、巴清河等,流经砀山、永城、萧县、濉溪等县。境内过去称溪河。明嘉靖以前,溪河经梁花园(今仲大庄北500米处)至口子集(濉溪镇)汇入濉河。明代治理濉河时将溪河口堵死,改由帝子庙入巴河。1949年冬至1950年春,将溪河改道,从梁花园至帝子庙开挖一条新河,下游仍与巴河接通,取名为新溪河,长5.3公里,完成土方38万立方米。1957年治淮委员会将帝子庙以上河段改名为王引河,帝子庙以下改称新北沱河。1957年冬,又将该河从孟口改道,向南至王庄入南沱河。改道段长11.77公里,完成土方128.1万立方米。老王引河在孟口堵死,以下河段纳入新北沱河。这样新北沱河翟桥至邱家沟口段来水面积234.2平方公里,王引河改道入南沱河处,来水面积为1045.9平方公里。

王引河改道后,影响改道段西岸250平方公里来水的出路,由国家水电部规划,1963年7月在改道段的王堰与巴河交叉处建地下涵1座,但问题仍未能解决。1964年春,经豫、皖两省协商,废除王引河改道段及地下涵,堵死改道段北头,在孟口筑堤,扒开老王引河堵坝,河道复故。为安全渡过汛期,当年复堤,自孟口至东新建沟口长30.11公里,上民工1.5万人,做土方110.39万立方米。

虬龙沟源于虞城县许老家, 在永城县张河拉村入沱河, 长78公里, 堤长51公里, 流域面积710平方公里。

巴河,又名唐河、南股河,是南沱河支流。经永城县赵王庄东进入我县,流经潘刘庄、翟桥到秦桥入宿州。1949年进行一次疏浚,上自赵王庄,下至秦桥,全长27.3公里。出工5200人,完成土方56.2万立方米。1951年治理南沱河时,在县境内的洪河头将巴河堵死,把上游截入洪河,翟桥以下改称新北沱河。现在的巴河,自洪河头开始至翟桥长13.1公里。

唐河在濉溪县境内叫巴河,发源于濉溪县杨十楼北,长80.4公里,其中宿州境内16.9公里,流域面积203.7平方公里。宿州境内多年平均水位为11.6米(1952~1980年观测)。最高水位19.58米,发生于1954年7月27日;最低水位16.25米,发生于1976年12月1日。唐河自解放后有过三次变迁,第一次是1949年,原河自蔡桥经老苻离、灰古、蒿沟南到观音堂。第二次是1966年,从马大庄截入沱河,改名为新北沱河。第三次是1976年新汴河开挖后,萧濉新河引河截断了唐河,使唐河上段河水可经地下涵道入沱河,唐河下段则流入濉河。过去唐河亦称南股河,与濉河同为黄河分水道。

唐河上游是灵璧县蒿沟,在时集西入境,向南穿新汴河地下涵,又南至草沟入北沱河,长26.5公里。

北沱河,源于宿州,在许圩子入境,向东南到草沟汇唐河折向南至樊集与南沱河汇流入沱湖,长19公里。

三八河,分为城西和城南两段。城西的一段起自三八乡,经西郊流入西部的环城河。城南的一段自五里园子附近起,向东流去,经宿州的芦湖潮流入沱河。两段均不能通航。

环城河,环绕宿州旧城池,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建国后,经过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兴建,可以引来沱河、三八河、新汴河河水。然后由运粮河排水。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环城河内岸逐步建成环城公园。

戚家沟居于新汴河南侧,流入沱河,它承担127平方公里的排水任务,主要也是用来排除濉溪县境内的一部分客水。

马拉沟相传关公的马跑了,马链在平地上拉出一条沟,故名马拉沟。该沟上起开封,于清凉乡清凉村大韩家东北入我县,向东南于董庙乡邵桥村小田庄南至五河县入沱湖,我县境内长35.5公里,是沱、浍河分水界。据《安徽古代水利大事记》载:“公元一七三五年(清雍正十三年),五河县疏浚县西马拉沟”。民国25年(1936),灵璧县固镇区组织一次疏浚。1954年灵璧县宋店乡再次组织民工疏浚。1974~1976年,由濠城公社出动民工拓宽、加深疏浚马拉沟。此次工程西从泗固公路东200米处,东至邵桥村,长8.8公里。该段疏浚标准为口宽30米、底宽6米、深6.5米,共做土方120万立方米,由社队自筹资金16万元,国家补助水利粮120万公斤。1983年冬,由城北区组织沱河、宋店、张巷、溧涧4个乡,动员民工3000人疏浚,西从丁圩,东至“三八”运河,长5.5公里。疏浚标准为口宽16米、底宽4米、深3米。共做土方16.5万立方米。

治理开发

干流治理

(二)沱河1951年由治淮委员会统一规划,对永城至安徽省五河县沱河段(全长271公里)按河槽断面通过保麦流量设计、汛期漫滩辅助泄洪分两期进行治理。第一期1951年11月,由河南省永城、安徽省灵壁等4县分段施工。永城(当时属皖辖,1952年7月划归河南)施工段长48公里,其北关的设计除涝流量为89立方米 /秒, 防洪流量264立方米 秒。完成土方411万立方米。 第二期1952年春由夏邑、虞城两县施工,上自商、 虞边界,下至夏、 永边界,长79公里,因农忙停工,只完成规划的1/3,共做土方10.57万立方米。

1956年冬,治理夏邑毛河口至永城阎桥长64.6公里河段,除涝按60年代3年一遇的50%,防洪按20年一遇标准设计,左堤顶超设计洪水位1.2米,右堤超1.5米, 由永、夏两县出6.5万人,于同年11月开工,12月底告竣,共完成土方377.8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10.4万元。

1968~1971年,自商丘、 虞城边界至省界全长105公里,按新汴河水文模数,除涝5年一遇, 防洪20年一遇,与皖境统一规划治理。工程分3期施工:第一期出境治理省 界至濉溪县汪桥段, 长23.7公里,1968年完成土方651.3万立方米,投资391万元;第二期治理毛河口至省界段,长62.62公里,1969年汛前完成, 做土方1200万立方米, 用经费463万元; 第三期治理商、 虞界至毛河口段, 长36.95公里, 于1971年完工, 共做土方321.7万立方米,用经费95.5万元。其间还先后在干流上建成流量100立方米 秒以上拦河闸4座,有永城张桥闸、夏邑张板桥、金黄邓闸、虞城汤楼闸, 可蓄水1273万立方米, 修机电灌站39处, 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 经此次治理后,配合面上工程, 除涝效益有65万亩。至1987年,7条干支流共有堤防537.8公里, 绿化堤防329公里。永城县张桥除涝实际过水能力为350立方米/ 秒。1949~1987年间, 还3次治理王引河和虬龙沟河道。

1951年夏,经测量规划后,提出沱河疏浚工程,调整水系。沱河疏浚工程河线自潘刘口截引唐河上游巴河,循洪河东南流,绕宿县北折入沱河,经沱湖入潼河。疏浚标准按安徽境潘刘口107立方米每秒麦作期流量确定。

1957年,对沱河下游沱河集至樊集以及沱湖出口的新沱河进行治理。自沱河集起,经后李庄裁弯取直至樊集全长44.05公里。设计沱河集至樊集5年一遇排涝流量290~340立方米每秒;排洪流量853~918立方米每秒。新沱河仍按原设计流量500立方米每秒完成1952年时未完部分。此项治理工程由宿州、灵璧、五河三地民工于1957年2月至5月完成。

支流治理

王引河是砀、 夏、 永、 濉的边界河道, 源于虞 城县花庄, 至省界汤庙长 112.2公里, 堤长 74公里。

1949年以后3次治理:第一次,1952年对永城县大王庙至孙厂段按保麦流量的低标准疏浚治理,长15.85公里,设计水深为2.9米, 底宽16米, 边坡1∶2, 完成土方50万立方米; 第二次,1958年对永城县姚山至祁沟口30公里河段按5年一遇除涝、1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共做疏浚土方37.8万立方米, 筑堤硪方34万立方米; 第三次,1975年对安徽砀山县顾口至大庙沟口河段治理,长43公里,除涝按70年代5年一遇的78%(流量203~298立方米/ 秒)、 防洪20年一遇(流量395~472立方米 /秒)标准治理,共做土方844.9万立方米、 设计除涝效益24万亩。 自80年代以后, 先后 建流量100立方米 秒以上的拦河闸4座, 其中河南省3座(夏邑杨楼、黑李庄、永城芒山),可蓄水515万立方米,安徽省1座 (砀山县顾口)。

虬龙沟源于虞城县许老家, 在永城县张河拉村入沱河, 长78公里, 堤长51公里, 流域面积710平方公里。

1949年后3次治理:第一次,1952年对曹余庄至入沱河口河段治理,长69.5公里,其标准为入沱处设计流量12立方米秒, 完成土方153.5万立方米; 第二次,1966年对杨巴集至入沱河口段治理, 长75公里, 按60年代3年一遇除涝、10年一遇防洪设计治理, 共做土方5421万立方米; 第三次,1983年对三里河至入沱河口段治理,长70.55公里,按除涝3年一遇、 防洪20年一遇设计, 完成土方655.9万立方米。 本次治理工程由于设计先进、 造价低、 施工效率高和效益好等优点,1985年12月被评为河南省优质工程, 省人民政府颁发了优质工程证书, 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优质工程, 获国家银质奖。1971年以后, 先后修建了虞城姜楼、夏邑黄庄、 黄楼3座拦河闸, 总蓄水量527万立方米。 同时还对7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 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 一般都达到了3年以上除涝标准。

王引河原属新北沱河,50年代称为唐河(或南股河)的上源。1957年治理王引河自孟口改道东南流于戴桥注入沱河。1964年河南、安徽两省协议王引河恢复原来水系,孟口至戴桥改道段废除。1965年安徽省决定,王引河复故后的新北沱河,自孟口经翟桥至大秦家闸上,由东新建沟引入沱河。疏浚河长30.0公里,完成土方215.48万立方米。

新北沱河上游引入沱河后,使沱河增加了来水面积1447平方公里。1966年开挖新汴河时,将七岭子以上沱河3936平方公里面积来水全部截入新汴河,成为新汴河水系。

沱河上建有宿东、王桥、青龙集、沱河集和濠城闸,用来蓄水灌溉和其他用水。为从新汴河引水,在新汴河截沱河上游的新汴河南堤上建沱河进水闸,可相机为新汴河分洪180立方米每秒入沱河。

北沱河

北沱河原来在汴堤以南、草沟以上的流域面积269.6平方公里。1953年治理北沱河时,将唐河水系的新河、胜利沟、如意沟、小黄河上游部分面积来水,在大俞家穿古汴堤截引入北沱河,使流域面积增加到672.2平方公里。该工程于1953年3月底开工,5月底竣工。1956年濉、唐河治理中进行唐河截源引河工程。引河自蒿沟集西之马家起,向东南穿过新河、入胜利沟,循胜利沟至沟口入小黄河,全长27公里,集水面积1354平方公里。1956年3月开工,5月20日完工,做土方311.1万立方米。

唐河截入北沱河后,统称新北沱河,流域面积从草沟以上672.2平方公里增至2026平方公里。1965年新北沱河上游1406平方公里来水(包括王引河上游调整纳入的巴清河187平方公里),从大秦家闸以上截源,改经东新建沟入沱河,新北沱河流域面积为807平方公里。1966年开挖新汴河时,利用新北沱河蒿沟至芦湾段河道长22公里,以北来水不再入新北沱河,故北沱河草沟以上的流域面积为556平方公里。新北沱河上建有大店闸、余桥闸和汤桥闸,控制蓄水灌溉。

唐河

1952年对唐河虞姬墓至涂家的25公里河段进行低标准疏浚。1953年治理北沱河时,将唐河水系的新河、如意沟、胜利沟和小黄河上游部分402.6平方公里的来水面积引入北沱河,对唐河流经的杨町湖、禅堂湖一带洼地排水起到明显作用。

1954年唐河按截源入北沱河方案,对马家至草沟段85.5公里进行疏浚,流域面积1051平方公里。1960~1962年唐河受水灾。1963年冬,对唐河按新3年一遇排涝标准,从牛拦沟口至斜沟口进行挖河结合清除拦河堵坝、清除水草,1964年春完工。共完成土方251.5万立方米。

唐河上建有潘集闸、小余家闸及与新汴河相交的唐河地下涵3座建筑物。潘集闸和小余家闸均为蓄水灌溉工程。唐河地下涵为唐河穿过新汴河向沱湖排水的交叉工程,排水面积733平方公里。设计排涝流量326立方米每秒,排洪流量510立方米每秒。

北沱河

北沱河源于宿州城东,上称小黄河,灵璧县境内称北沱河。东流经娄庄北,有娄宗沟南来汇入;又东流于余桥闸,穿宿泗公路;又东流于晏路北高桥,穿灵固公路;又东南流过吕桥入泗县境,于草沟集北注入唐河,灵璧县内长35.4公里,流域面积273.8平方公里。最高水位...米,发生于1985年7月17日;最大流量246立方米/秒,发生于1965年7月17日。

涵闸工程

四铺闸,位于秦楼乡东刘庄南沱河上,建于1960年。石拱结构,10孔,孔宽4米,孔高5.5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人工启闭,当时在以蓄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建闸,上下水位差太大,闸门孔径小,过水流量不足。1963年、1965年汛期,闸上壅水太高,客水和内水不能及时排除,沿岸内涝严重。又因开挖新汴河,王引河在闸上游汇入,增大了流量,故该闸于1968年扩建10孔,孔宽4米,孔高7米。新老闸合计20孔,总跨径80米,统采用钢丝网反向薄壳闸门,电动启闭,防洪保护面积517平方公里。

徐楼闸,位于徐楼集西南400米南沱河上,建于197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16孔,自动开关木质闸门,又叫翻板闸门,水位超过时,闸门自动翻转放水。建成后,经过几年的汛期检验,闸门平面槽钢强度差,高水位时,闸门翻转,槽钢显著变形,底部悬空漏水。加之闸壁水磨石宽度不够,经常与闸门两侧圆头橡皮摩擦,闸垫破裂,漏水严重。原闸已不能适应排洪和蓄水的需要,遂于1975年把原翻板闸门改成钢丝网弧形闸门,利用旧闸部分墩墙,建9.45米至12米不等径闸门8孔,总跨度82.5米,电动启闭,承担410平方公里的排涝任务。

沱河闸桥 在宿州东关沱河上。原桥闸两用(后又新建一公路桥于闸桥南侧)。长39米,7孔,跨度3米,面宽6米,石拱桥,为宿州城区主要桥梁之一。也是宿泗公路上的主要桥梁之一。对沱河蓄水起很大作用。

沱河集闸 位于灵璧与固镇县界沱河上。始建于1958年3月,同年6月竣工,由县水利局设计并施工,桥面宽5米,5孔,单孔宽4米。孔高6米,闸底高程15.5米,桥面高程21.5米。闸门为钢筋混凝土平面板梁式,装有手摇卷扬机5台。提升力为5吨,正常蓄水位19米,库容量289万立方米,控制面积为669.7平方公里。设计流量200立方米/秒,排洪流量360立方米/秒。工程投资12万元。

排灌工程

周庄电力排灌站

周庄电力排灌站位于洪河头乡周庄南沱河左岸,利用河水灌溉。1966年元月动工,同年7月竣工。建有机房、水池、排灌闸。装30千伏安和75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55千瓦电动机6台、水泵6台,完成土方2.4万立方米、石方921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方35立方米,投资10.6万元。排灌区面积12.5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0.6万亩。1973年至1975年每年灌溉0.3万亩,以后未曾灌溉。

岱桥电力排灌站

岱桥电力排灌站位于徐楼节制闸上游南沱河左岸,1966年1月动工,同年7月竣工,建有机房、水池、排灌闸,装750千伏安和3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55千瓦电动机5台、75千瓦电动机1台、水泵6台,完成土方2.4万立方米、石方1047.7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方30立方米,投资14.3万元。排灌面积12.5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1967年至1981年累计灌溉面积6.6万亩,1981年以后未灌溉。

大杨家电力排灌站

大杨家电力排灌站位于赵集乡大杨家西南沱河左岸。1965年11月动工,次年7月竣工。建有机房、水池、排灌闸。装320千伏安变压器1台、55千瓦电动机4台、水泵4台,完成土方0.7万立方米、石方754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方56立方米,投资24.24万元。排灌区面积8.4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0.57万亩。1968年至1980年累计灌溉1.5万亩,1981年至今未灌溉。

航道

1970年,新汴河竣工,濉溪县境内的南沱河为其上游,南沱河四铺闸以下可进行航运。1984年,濉溪县曾组织船队从四铺闸起航,经新汴河进入淮河,再入长江直达上海。

1971年以前,宿城附近的河流能够通行货运船只的有沱河、濉河,但河道较窄,枯水季节长。1971年,新汴河竣工,可通行小轮和驳船,由洪泽湖入长江水系或淮河水系,成为重要航道。建国初期,木帆船只在濉河、沱河上航行,较大的船只常年都在外河参加运输。新汴河通航后,汛期船只可全部回到市区码头,枯水季节大的船只仍需流向外河。

沱河以运木材为主,码头设在宿州东关(解放后在沱河南岸建宿州港);沱河上的宿城渡口(在宿城东);

沱河流经固镇县42公里。建国前水深1.5~2米,10吨级以下木帆船从五河县樊集直达永城县。50年代初期,尚有部分河段通航,1958年后,水利部门在永城以下兴建8座节制闸,且均无过船设施,航道被截断,无法行船。

流域概况

沱河流域位于豫东沱河流域与涡河流域之间,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首尾平缓,中上段稍陡,地面比降,上游1/4000~1/5000,下游则1/7000~1/8000。流域微地形变化很大,上游多由冲刷遗留下来的小潭坑,表土以沙土及沙壤土居多,中下游主要是两合土及淤土,地下水埋藏很浅。流域干支流,因黄泛淤垫,大部分属于坡河性质,断面浅小,排水困难,大水时漫坡下泄,一片汪洋,但在省界附近,断面突然变深,平槽泄水能力较大,两岸无堤,为地下河槽,这种特点对流域河道整治颇为有利。

垓下遗址,俗称霸王城。为楚汉垓下决战时项羽大本营和汉代交国、洨县治所故地。《史记·集解》:垓下,“沛洨县聚邑也”。《汉书》:“洨有垓下聚”;又“洨,侯国。垓下,高祖破项羽,莽曰育城。应劭曰:“‘洨水所出,南入于淮…’”。《后汉书·李贤注》:“垓下,高祖破项羽也。”《嘉靖宿州志》:“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本汉洨县,后省入虹。”《文献通考》:“在虹县,今地属灵璧,垓下……即濠城地也,项羽至垓下,兵少食尽,汉兵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即此。”清贡震《灵璧志略》:“垓下,今濠城集,即汉高祖败项羽处。”虹县即古之夏邱,已沉于洪泽湖。洨侯国治今濠城集,于北宋元年间划属灵璧县,民国37年(1948)划属五河县,次年划属灵璧县,1965年划属我县。垓下遗址北临沱河(古洨水),与灵璧县为邻。

沱河从城址的西面向北陡然拐了一个弯,然后向东流去。城址呈不太规则的四方形,每个拐角都呈弧形。原先城墙高约三四米。西城墙微弯,长340米(中部被沱河古河道冲毁);其余3面墙均为直线形,南墙240米,北墙240米,东墙260米。据61岁的垓下村民杨殿保讲: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日本军队驻扎城内,当地群众曾3次推平城墙。城墙基部微微隆起,呈斜坡状,仍比城外平地高出2.2~2.5米。城外东、南、西三面与沱河相通、宽约10米的护城河已经淤浅为洼地。为保护文物古迹,1985年7月19日~22日,中共固镇县委、县政府邀请省、市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人和省内外专家、教授、学者,在固镇召开垓下座谈会。1986年7月3日,省政府以皖政字51号文件批准濠城集垓下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沱河古称洨水,今称南沱河,俗称沱河,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市刘官庙刘堤西南,流经虞城、夏邑、永城后入安徽省濉溪县,向东至宿州市陈桥与固镇县清凉乡清凉村大韩家之间,始为蚌(埠)固(镇)、灵(璧)固边界,又于灵璧马道庄与固镇县濠城乡小程村小程家之间,东沿灵五(河)、泗(县)五边界,经五河城注入漴潼河

全长243.1公里,其中流经我县北部边界42公里,流域面积125.0平方公里。

沱河弯曲不大,水面宽度常水期为35~40米,洪水期为160~200米;水深枯水期为0.5~1.5米,洪水期为5~6米;流速常水期为0.8~1.2米/秒。年结冰期为60天。

沱河是淮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市李堤口西,流经虞城夏邑永城王庄入安徽,续经濉溪宿州、灵璧、泗县,至江苏泗洪注入洪泽湖。

沱河自宿州东,宿州地下涵(跨新汴河)起,东南流,经宿东闸、王桥闸、青龙闸、沱河集闸、濠城闸,至樊集进入沱湖,出沱湖后经新沱河东流,于北店子注入漴潼河

河道全长113公里,其中樊集以上长99.5公里;流域面积2983平方公里,其中樊集以上1115平方公里(上游任井子沟来水面积及濉河引河以西、东新建沟以东、濉河以南、新汴河以北区域的新北沱河上游即老唐河来水面积206平方公里,通过宿州地下涵进入沱河;右岸戚家沟来水面积引入沱河)。

地面高程:地下涵27.0米,宿东闸26.5米,王桥闸24.0米,青龙闸21.5米,沱河集闸19.7米,濠城闸18.5米,韩庄17.8米,北店子14.5米;河宽40~130米,河底宽15~55米,深度3.5~4.5米;比降濠城以上1/10000,濠城以下1/16000;排涝能力70~305㎥/s。

宿东闸发生最大的流量为384㎥/s(1965年7月15日),最小时河道断流;沱河集为224㎥/s(1954年7月21日),枯季断流。

自然资源

物产资源

沱河沿岸夏邑永城濉溪三县煤炭储量丰富。

永夏煤田永城矿区和濉溪地方矿煤炭储量为43.5亿吨,永城芒砀山夫子山和濉溪十里长山等山区,有磁铁矿储量1307万吨,花岗斑岩石635吨,水泥灰岩7375万吨,白云岩6835万吨,澎润土101.7万吨,铁矿9689.16万吨,以及铜、金、银、铌、硫等矿藏资源。

有些矿藏已有小型开采,随着经济发展将陆续开发。

气象水文

沱河腹地内包括虞城夏邑永城濉溪四县,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水量812.6毫米。

工业以机制、面粉加工、化肥等地方服务的工业为主,山区建有石料、水泥、石灰等建材工业。

农业发展很快,以产小麦、玉米、豆类、花生、芝麻、菜籽为主。林、牧、副业也有较好的发展。

河道治理

沱河原源出宿州柴芦湖,是一条通航历史悠久的河道,后因年久失修,通航条件恶化,航道萎缩,仅有永城以下通航。

通过建国后对沱河的治理,沱河水运条件改善,10吨左右木船可通航到永城以上夏邑县境。

1951年至1952年治理,将唐河上游巴河截引入沱。巴河自河南省永城县的朱场开始,其上纳虬龙沟、响河两支,东南流,至濉溪县潘刘口截流改道入洪河,经宿州城区北部折入沱河。

治理后,上自永城的朱场,下至樊集(入沱湖口),统称沱河,朱场至大安集全长192公里。流域面积:朱场以上1795平方公里,潘刘口以上3320平方公里,大安集以上1500平方公里。

1958年王引河(巴河改入沱河后,王引河为唐河的上源)自濉溪县的孟口改道南下,至王庄入沱河。

1960年建了航运站,沱河船舶达到309只、4016吨位(其中河南276只、3882吨,安微33只、134吨),对物资交流和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1962年后,对沱河毛河口至宿州七岭段112公里(河南63公里,安徽49公里)进行了拓宽加深,并在七岭建了拦河闸,沱河被分为上下两段,将闸上段河水引入新汴河,从此沱河成了新汴河的上源之一(闸下仍由五河县入淮河现称南沱河)。

同时先后修建了四铺、徐楼(岱桥)、张桥、张板桥等节制闸,水能在大都相连,具备一定的通航水位条件。

但因未配建船闸中断了永城张板桥至四铺74.5公里的运输,只有四铺闸下至七岭12.5公里通航,下与新汴河联运输。

洪泽湖、运河干渠、京杭运河、长江连通华东地区。沱河由永城张板桥至七岭87km航道已基本渠化,现有的张桥、徐楼、四铺3座节制闸,取保证率95%的最低水位亦具备通航水位条件,但因未建船闸中断了运输。

1964年王引河复故,改道段及地下涵废除。

1965年新北沱河大秦家闸以上1406平方公里来水,改经东新建沟入沱河。

1968年沱河在宿州的七岭子截源入新汴河,减少来水面积1936平方公里。

其他相关

北沱河又称新北沱河,俗称小草沟。1953年治理时,在大俞家挖通隋堤公路(宿州至泗洪县公路),将唐、新河中游的小黄河402平方公里,划属北沱河;1956年又将唐河中上游1354平方公里来水,于蒿沟附近截引入北沱河,并改名称为新北沱河;1965年将上源王引河自翟桥经新北沱河(即原唐河)至大秦闸上,向南改经东新建沟入沱河,划出来水面积1406平方公里;1968年开挖新汴河以后,新汴河以北大秦家闸至蒿沟区间属北沱河的来水面积,分别导引入沱、入濉和仍入唐河。

北沱河的上源是小黄河,自宿州跃进涵起,东南向流;经大店闸至小张家,进入灵壁县境;经大俞家闸至许圩北,中间过汤桥闸,进入泗县境,于草沟注入唐河,在樊集进沱湖。全长83.2公里,流域面积556平方公里。

地面高程:跃进涵26.3米,宿灵界23.6米,灵泗界19.6米,草沟17.0米;河宽20~60米,深4.0米,河底宽7~45米;排涝能力15~160㎥/s;比降宿州境内较平缓,为1/14500~1/12500,出宿县境后,大体为1/10000左右。

南沱河全长17.7公里,西与灵璧、南与五河为界,途经草沟镇4个村。与北沱河在丁湖镇樊集村交汇,流入沱湖。

截至2024年9月26日16时,沱河最高水位为34.58米,仍超汛限水位3.88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