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4 11:54
河北中医药大学(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院校、河北省属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河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1956年3月,河北省中医专科学校在河北保定创建。
1957年,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本科生。
1958年7月,定名为河北中医学院;同年,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并入。
1962年,与天津中医学院合并,称“天津中医学院”,隶属河北省。
1969年11月,天津中医学院整建制迁至石家庄市。
1970年6月,与河北医学院合并组建河北新医大学。
1979年,在石家庄市新石南路筹备河北中医学院。
1983年暑期,恢复独立设置开始招生并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1984年6月1日,河北省中医院划转至学校,加挂河北省中医院、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两个牌子。
1995年5月,与河北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北医科大学。
1999年,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
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独立设置。
2014年10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共建河北中医学院协议。
2015年4月7日,入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2016年9月,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布《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成为河北省重点支持的一流大学建设二层次高校。
2017年9月29日,河北省安国药材种植试验场并入学校;同年,被批准为河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被教育部增补为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
2020年1月,经中共河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划转至学校管理,加挂河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牌子;6月,经中共河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省中医院更名为河北省中医院,加挂“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牌子。
2022年12月,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和戈亚斯联邦大学共建的戈亚斯联邦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
2023年6月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北中医药大学。
2024年10月29日,河北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揭牌成立。
截至2023年9月,学校设有12个教学机构,开设26个本科专业。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在编教职员工3031人(含直属单位),其中,校本部865人,第一附属医院1872人,第二附属医院206人,省中医药科学院88人;有专任教师766人,其中正高职196人(含教授158人),副高职249人,博士学位240人,硕士学位435人;博士生导师61人、硕士生导师517人。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共涵盖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3个,河北省重点学科2个,河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个,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重点学科6个,河北省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7个,河北省重点中医专科12个。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4门;有社区实践教学基地7个,药学类专业实习基地21个,其他实习实训基地20个,其中5个获批省级研究生实践培养基地。
截至2023年9月,学校学生在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中医药社杯”“挑战杯”“创青春”等多项竞赛中取得成绩。
2022年,学校研究生获2022年“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第八届河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第九届“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第七届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二等奖2项。
2023年5月8日,学校学生在2023年“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获特等奖4项。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1所,教学医院40所。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实验室1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技术创新中心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个。
2022年,学校共立项各类科研项目3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22项,厅局级项目162项,横向项目13项;获批纵向科研经费2330.3万元,横向科研经费254.8万元;获批省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二等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1篇;出版学术著作15部;知识产权获批3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
2022年1月4日,学校获得2021年度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8项。
《河北中医药学报》(原《河北中医学院学报》)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河北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医药学术期刊,于1986年创刊,1993年7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国内公开发行;设置有中医药实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中医理论与临床论著、针灸经络学研究、推拿按摩学研究、方药研究、教学改革与研究、文献研究、名老中医经验、国医大师学术精髓录、综述、燕赵医学等栏目。
截至2023年9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9.97万余册,其中线装古籍图书2.28万册,珍善本1354册。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图书馆有各类馆藏图书99.77万余册,电子图书191万余册,电子期刊723万余册,纸质期刊1198种,报纸51种,阅览座位1330个,电子数据库67个,其中有6个中医特色资源库,较完整的收录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中医药古籍文献,线装古籍版本年代上迄明弘治2年(1489年)(《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二十卷》),下至民国时期,存量共有2944部,22823册;其中明清古籍1689部,12162册;海外古籍32部168册;民国古籍1223部,10493册;保存完好的善本书135部1354册;所藏中医药古籍占比约91%,涵盖了中医学全部门类;自建的“河北中医学院馆藏古籍数据库”已投入使用,收录共1119种、8620册馆藏古籍的原版彩色扫描图像。
截至2023年9月,学校与巴西戈亚斯联邦大学联合创办拉美地区首家中医孔子学院,与十余个国家的20所大学、医疗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韩国、美国、新西兰、巴西等多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
河北中医药大学的校徽设计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为出发点,运用简洁现代的设计语言,呈现出一种庄重,洗练的视觉风格,展现了学校严谨的学风和包容的气度。
1.校徽的核心元素使用代表大学的字母U与象征中医的阴阳图案结合,传递出“从事中医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现代化高等学府”这一核心概念。
2.橄榄枝(植物枝叶)象征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中医中药倡导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同时也赋予了校徽一种庄重、和谐的美感。
3.校徽外围的长城图案既是最具代表性的河北元素,也象征着河北中医药大学师生坚定守护人类健康的崇高使命感。
博学求源 厚德济世
博学求源 意在体现医学生的学识素养。
“博学”: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庸》也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论述。
“求源”:溯本求源之意,出自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厚德济世 意在体现医学生的人文情怀。
“厚德”:语出《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水平,做到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情操高尚、人格完善,像大地一样,包容万物,无所不载。
“济世”典出《后汉书·费长房传》“悬壶济世”。体现一名医务工作者(医学生)的价值追求,也是告诫广大从医者谨记职业操守,践行救死扶伤。
学校拥有杏苑、橘泉、祁州、东垣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96855.63平方米(895.28亩),建筑面积32.19万平方米。主校区为杏苑校区,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杏苑路,环境优雅,风景宜人;橘泉校区位于石家庄市桥西区新石南路,毗邻火车站,交通便利;祁州校区位于千年药都安国市,具体位置为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保衡南大街99号,中医药文化浓厚,区位优势明显;东垣校区位于石家庄市长安区中山东路,为临床教学主阵地。
河北中医药大学建有扁鹊像、卷轴等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