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2-06-26 09:32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于1970年5月由始建于1959年的耕作灌溉研究所和始建于1963年的粮食作物研究所合建而成,1970年称河北省农业局农业科学研究所,1971年改名为河北省农作物研究所,隶属河北省农业局领导。1974年划归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领导,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发展历程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于1970年5月由始建于1959年的耕作灌溉研究所和始建于1963年的粮食作物研究所合建而成,1970年称河北省农业局农业科学研究所,1971年改名为河北省农作物研究所,隶属河北省农业局领导。1974年划归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领导,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研究内容

主要从事粮棉油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创新与生物技术应用、作物耕作栽培、农田杂草控制、奶牛遗传改良与饲料研发、农村科技服务等农业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

研究成果

1978年以来,育成国家、省级审(鉴)定农作物品种193个,其中国家审(鉴)定70余个;获各级成果奖励236项(主持191项、参加45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以上5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出版学术专(编)著40余部。在农业部组织的“七五”、“八五”、“十五”、“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综合实力评估中4次跻身全国百强研究所。研究所连续多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北省文明单位,党总支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工会委员会曾被授予河北省模范职工之家、河北省直五一奖状荣誉称号。

科研条件

科研人员

研究所现有事业编人员1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2名,工勤人员8人。现有研究员42人,副高级46人,博士31人,硕士40人。拥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中华农业英才奖1人,省高端人才2人,资深省管优秀专家1人,省管优秀专家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突贡(特贴)专家10人,省青年拔尖人才3人,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一层次、二层次人选15人。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巨人计划团队1个。

科研机构

现有小麦、玉米、大豆、农业生物资源保存4个研究中心和花生、棉花、食用豆、甘薯、芝麻、作物耕作栽培、杂草、奶牛8个研究室,常年承担国家、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120余项。拥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3人(大豆、花生、食用豆),综合试验站4个(玉米、甘薯、芝麻、奶牛);是省产业技术体系油料和大豆首席专家依托单位,拥有省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9名(小麦、玉米、大豆(2)、棉花、花生、食用豆、甘薯、肉牛)。

建有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石家庄分中心,国家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河北),农业部黄淮海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转基因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大豆、小麦、玉米)、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资源、栽培、玉米)、农业部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单位、河北省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河北省作物栽培生理与绿色生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中心、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品质检测中心等14个科技创新平台。建有3000平米实验室,拥有价值36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850余台套。建有堤上、平山、三亚3个试验站,总占地1400余亩。

建有宁晋粮食作物、藁城双高大豆、大名高油酸花生、元氏甘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示范基点100余个,年示范展示新品种30余个,新技术20余项。

合作伙伴

先后与美国、荷兰、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泰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同行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业务往来,建立了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南京农大等国家和省级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关系,聘用兼职(客座)研究员19人,为扩大我所对外合作与交流,了解国内外先进科技发展,促进全所科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目标

研究所坚持“科研立所,服务三农,以人为本、争创一流”的办所理念,重点开展应用研究,积极发展优势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着力构建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创新与生物技术应用、作物耕作栽培、农田杂草控制、奶牛遗传改良与饲料研发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全省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