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4 15:18
河南中医药大学(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河中医”,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是以中医药学科发展为特色,医、理、管、工、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1953年,河南省卫生厅在开封市东大街河南省卫生人员训练班中附设一个名为“河南省第一届中医进修班”的短期中医进修班。1954年初,第一届进修班结业。在此基础上,于1955年6月成立了河南中医进修学校,直属卫生厅领导,校部设在大袁坑沿街(即省卫生厅旧址)。1958年3月,学校由开封迁至郑州市人民路中段,并于同年8月在河南中医进修学校基础上成立河南中医学院,成为全国第二批成立的中医药高校。
1959年,学校成立了中医中药研究所,同时开设中药专业,并筹办中医刊物,开展教、医、研三位一体的科研工作。整理出版了《金匮要略讲义》《河南省中医研究资料汇编》两部中医著作。此后学校几经搬迁,1963年搬迁至河南省会计学校,同年4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学校书写校名;1969年,搬迁至禹州;1972年,搬迁至郑州粮食学院;两年后,搬迁至河南农学院;至1980年3月17日,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学校告别了流离之路,建校于郑州市金水路1号(今东明校区)。
1981年,学校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4年,成为全国首批招收国外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高校。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2012年,学校整体搬迁至郑东新区龙子湖校区;同年学校被列入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规划学校,并成为“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于翌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2015年,学校被命名为第一批“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6年3月10日,河南中医学院正式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同时在郑州龙子湖校区举行新校牌揭牌仪式。2017年经教育部批准,增补为“5+3”一体化招生院校。2019年,获批“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2020年,获批河南省及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同年10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人民医院、文化路校区揭牌仪式在文化路校区医学教育中心广场举行;11月,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名单。
2022年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商丘医院签约揭牌仪式在市中医院举行;同年9月,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商丘市中医院揭牌仪式在商丘举行;10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科大联合学院揭牌仪式暨首届新生入学典礼在龙子湖校区举行。2023年1月31日,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医院揭牌仪式举行。
2024年10月20日,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产教融合产业联盟成立。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设有22个学院及书院,设有36个本科专业和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及1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学位授权点;有8个一级学科及8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1个,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1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3个,河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3个。2019年,启动学科特区计划,成立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3个学科特区建设。2020年,学校进入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行列,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学科进入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行列。2021年,中医学学科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有教职工1587人,专任教师1572人。有博士生导师129人,硕士生导师657人。有国医大师4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人、岐黄学者7人,全国名中医6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9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人;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4人,有“中原英才”计划中原学者3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中原教育领军人才4人,中原医疗卫生领军人才10人,中原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青年拔尖人才6人。中原青年博士后创新人才4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1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8人,河南省优秀专家38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6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人选130人。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2个,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建有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2个,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3门,省级线下一流课程8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8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20门,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80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78项;获得全国教育教学“十三五”规划项目1项,国家虚拟教学实验项目3项。成立“双创学院”,通过参加省级、国家级“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共荣获国家级奖项31项,省级奖项160余项。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与医疗机构、企业等广泛开展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产品研发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2020年学校获批开办河南省第一所特色孔子学院—美国亚利桑那中医孔子学院,开展了意大利护理学、意大利医学影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2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与马来西亚管理与科学大学(MSU)设立“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科大联合学院”。学校“中国-马来西亚仲景中医药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多次中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学校与河南省侨联共同开展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行动,并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8年以来,与南阳、新乡、亳州市等10余个市、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郑州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固生堂中医养生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合作,签订校地、校企、校校等合作协议共计40余项。2024年1月8日,设在马耳他的联合国国际老龄问题研究所与河南中医药大学在线签署合作备忘录,在河南成立国际老龄问题研究所中国培训中心。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2个。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包括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设科研平台14个(包括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建设平台2个),河南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科研平台26个(包括河南省重点实验室6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首批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1个、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1个),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科研平台27个(包括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27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建设中药安全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1个,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科研平台2个(包括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2714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27项,省部级项目676项,厅局级项目1811项,累计承担科研项目计划经费26324.307万元。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荣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7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30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03项;主编学术专著(译著)共219部;发表学术论文2679篇,被SCI、EI、ISTP等收录933篇。
河南中医药大学于2000年至2020年间累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
截至2023年7月,学校图书馆有各类馆藏纸质图书208.72万册,电子图书151.6584万册,中外文期刊3847种,中外文数据库97种。馆藏中医线装古籍文献藏书共计3.3万多册,包括明、清时代的刻本、抄本等版本形式。其中,《急救良方》入选《第一批全国珍贵古籍名录》;《古今医统正脉全书》等10部古籍入选《第一批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图书馆设有古籍陈列室、古籍书库和特藏书库,并自建古籍书目数据库。
截至2024年4月,学校主办有《中医学报》《河南中医》和《中医学报(英文)》三种学术期刊,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
《河南中医》由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和河南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重点栏目有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名老中医经验、心病研究、脑病研究、肝病研究、针灸推拿研究等。是RCCSE中文学术期刊、中国高校医学系列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2021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2020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编校质量优秀期刊”。2022年6月,加入中华中医药学会,成为其系列期刊。2012年至2015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医学报》,创刊于1976年,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河南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的A类学术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数据库(CNKI)、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PD)、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权威数据库收录。主要栏目有“论著”“述评”“名医心法”“实验研究”“中药研究”“临床研究”“针灸与推拿”等。该刊连续14年被评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先后多次被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连续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RCCSE)评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顺利入围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中医学报》编辑部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优秀期刊”。
《中医学报(英文)》于2020年5月创刊,季刊,由河南中医药大学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共同主办、德国Thieme出版社出版,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主要栏目有“社论”“原创研究”“综述”“专家观点”“案例报告”,包括张仲景学术研究、经典方剂及临床医学、实验研究、中药学物质基础研究、中药药理学和临床,以及针灸研究等领域。
河南中医药大学校徽用套圆形徽标。圆形构图浑然一体,象征着学校师生凝聚、团结、融合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现学院师生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昂首迈进的信心与勇气。
徽标中间由红白相间的“太极图”构成,象征古老的中医药生生不息、和谐永久地发展,同时也象征一轮喷薄而出的太阳,表示河南中医学院不断发展壮大,拥有灿烂辉煌的明天。“太极图”下方是一株绿色植物,绿色象征着希望,也象征中医学院是一片培育中医药人才的沃土,其绿色植物托起的圆形图案象征中医药院校的育人硕果。外环上方“河南中医学院”字样是郭沫若题写的校名。下方的英文字母是2006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学校确定的“HENAN UNIVERSITY OF CM” (河南中医药大学)的英文大写。“1958”标明学院建校时间。
厚德博学 承古拓新
河南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是负责管理社团工作、服务社团发展的学生组织,旗下管辖着涵盖思想理论、实践创新、志愿公益、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不同功能、类型的各类学生社团组织。
截至2024年4月,河南中医药大学有龙子湖校区、东明路校区、人民路校区、东风路校区,文化路校区共5个校区,占地面积1862亩,建筑面积97.64万㎡。
龙子湖校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高校园区龙子湖畔,南临金水大道,东临连霍高速,规划占地面积1309亩,实际使用面积1134亩,规划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
河南中医药大学原校区占地近200亩。2011年,河南中医药大学东迁新校区,原校址即成东明路校区。东明路校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金水路1号,占地近200亩。校区内有教学、医疗、生活三个功能区;有研究生处(部)、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教学部门。
人民路校区即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在校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路19号。医院始建于1953年,前身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军政机关中医诊所,1959年归属河南中医学院,2016年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截至2024年4月,医院为一院三区,分别为人民路院区、郑州新区院区、龙子湖院区,人民路院区开设临床科室38个、病区55个、医技科室12个。
东风路校区即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所在校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与丰庆路交汇处,占地203亩,医院开设临床医技科室53个,开放床位2300张。
文化路校区即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所在校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与红旗路交叉口东北角,医学院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三个一级学科,承担全校医学教学、科研、实验、临床实习等任务。
穿过宽阔大气的五星广场,伴着音乐喷泉送来的阵阵凉爽,便可以看到学校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