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1 14:16
该团建团以来,先后创作演出了200多出剧目,形成了富有鲜明时代特点、生活气息浓烈、讲究塑造鲜活人物形象的艺术风格。代表剧目有:《朝阳沟》《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李双双》《倔公公与犟媳妇》《儿大不由爹》《红果,红了》《蚂蜂庄的姑爷》《香魂女》《村官李天成》等。
经过半个世纪的辛勤耕耘、不断探索,该团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深受观众欢迎的演员和创作队伍,造就了一批在全国颇有影响的艺术家:老一代著名编导、音乐家有杨兰春、王基笑、梁思晖、姜宏轩、鲁本修等;老一代表演艺术家有高洁、马琳、王善补、魏云、柳兰芳等;新一代更是群星灿烂,有国家一级演职员11名(一级编剧1人,一级作曲2人,一级演员6人,一级演奏员2人),有国家二级演职员21名;有3名演员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有1名演员曾荣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
2002年,该团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受到了文化部的表彰。
现有在职职工103人,离退休职工65人,全团共有一级职称26人,二级职称38人。
班子成员4人,团长:贾文龙,副团长:陈涌泉、裴景岭、汪荃珍,下设3个队、4个科室,中层干部11人,党员45人。
五十多年来,河南省豫剧三团在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指引下,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界群众的支持下,紧扣时代脉搏,勤奋耕耘不辍,以表现当代生活为己任,经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旧的“河南梆子”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个新的豫剧艺术流派,为豫剧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先后排演了《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朝阳沟》《倔公公与犟媳妇》《儿大不由爹》《红果,红了》《蚂蜂庄的姑爷》《香魂女》《村官李天成》等二百多个表现新时代新人物新形象的现代戏剧目,曾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和曾庆红、李长春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多次获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特别是2000年《香魂女》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2002年《村官李天成》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初选剧目,均实现我省在这些奖项中零的突破。被中宣部、文化部誉为全国一面编演现代戏的旗帜,成为河南文化界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1964年元旦,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在北京观看了现代豫剧《朝阳沟》,接见了全体演职员。
1982年,现代豫剧《朝阳沟内传》晋京为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献礼演出。
1991年,现代豫剧《儿大不由爹》赴江苏扬州参加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获优秀剧目等六项大奖。
1995年,现代豫剧《红果红了》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第一名,导演、音乐、舞美、灯光、演员等荣获21项“文华”单项奖,同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五个一工程”奖颁奖展演。
1997年,现代豫剧《蚂蜂庄的姑爷》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1999年,现代豫剧《红果红了》受文化部邀请,进京参加了“国庆五十周年展演”。
2000年10月,我团新编排的大型现代豫剧《香魂女》在南京荣获中国艺术节大奖和中宣部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2年9月底我团新编排大型现代豫剧《村官李天成》晋京演出,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曾庆红,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到场观看。中央领导对《村》剧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是一出弘扬时代主旋律,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戏,鼓励剧组不断加以磨练,使之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艺术精品。
2003年4月,我团再次进京演出豫剧现代戏《香魂女》和《朝阳沟》,旨在向首都人民展示中原文化的风采和中原人民的精神面貌。我们期望通过演出,使首都人民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河南豫剧,了解河南,使我们和首都人民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2003年8月------《香魂女》获省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河南省人民政府)
2003年8月------《村官李天成》获省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河南省人民政府)
2003年12年-------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青少年演唱大赛获优秀组织奖(省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化厅)
2003年河南省豫剧三团现代戏《村官李天成》被选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
2004年4月------《朝阳沟》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
2004年5月16、17日,我团豫剧现代戏《村官李天成》赴京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北京长安大剧院座无虚席,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李长春接见了演员,并与剧组主创人员、主要演员及有关部门领导进行了座谈。李长春同志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该剧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融为一体的精品佳作,生动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树文、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及河南省文化厅厅长郭俊民等陪同观看了演出。
河南省豫剧三团老一代著名艺术家有:
编导:杨兰春
作曲:王基笑、鲁本修、姜宏轩、梁思晖、马鸣昆、朱超伦、张景平 表演艺术家:高 洁、马 琳、王善朴、魏 云、柳兰芳、杨华瑞、韩登庆、杜启泰、韩玉生、芦兰香、郭健民、陈 泓、朱 义、冯文景
新一代艺术家有:
编剧:陈涌泉
指挥:李宏权
演员:汪荃珍、马 兰、张春玲、张月婷、孟祥礼、李 云、陈秀兰杨国民、辛艾、潘秀云、杨红霞、盛红林、王晓芬、陈琍珉、宋艳秋、陈清华、贾文龙
演奏员:谷春林、杨树元、董世霞、许春雷、辛军瑞、李清超、吉 喆、陈 霞、尹可富
出生于1921年,河北省武安县人。中共党员。编剧、导演。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随大军南下到河南。1947年转业到地方后,先后任洛阳县、市、专区文工团(队)长。1952年到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学习。在学习期间,和田川、胡沙等合作改编的《小二黑结婚》,成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保留节目。学习结业后,任河南省歌剧团编剧兼导演。1956年起,先后任河南豫剧院艺术市副主任、豫剧三团团长、中共河南省文化局核心小组成员等职,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杨兰春既能创作,又擅于导演。特别是在戏曲的现代戏方面是创作者又是组织者,对现代戏的发展、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朝阳沟》是杨兰春创作、编导生涯的代表作,曾三次进京演出,1964年元旦,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等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全团演职员。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出版社、音乐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等国家级和省级出版社,先后出版了15种《朝阳沟》版本,并被拍摄成电影,灌制唱片,广为流传。在40余年的艺术实践中,杨兰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进新的导演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先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曲现代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干事、河南省人大代表、省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河南分会副主席等职。
出生于1930年。1947年从事音乐工作;1950年专攻作曲、指挥;1955年专攻戏曲音乐;1980年一1992年10月任河南省音协主席; 1992年11月—1996年10月任河南省音协常务理事; 1996年10月- 任河南省音协名誉主席。主要成就:近五十年来曾创作上演各类歌舞乐曲四百余首。先后主创及与人合作为豫剧《朝阳沟》《刘胡兰》《五姑娘》《李双双》及《红果红了》等二百余部剧(节)目作曲。自七十年代起,又先后为《红雨》《七奶奶》《少林童子》等18部电影、为《唢呐情话》《包公》等百余部集电视剧、为《瓜棚风月》、《樱桃熟了》等百余部集广播剧作曲。出版理论专著《豫剧音乐概论》等音乐著述14部。理论专著《豫剧音乐概论》等二十余项音乐作品,先后在全国各类评选中获奖。被誉为是我国一位多栖多产的作曲家。尤对豫剧音乐的继承与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1991年国务院授为国家有贡献专家。1995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编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大辞典。2004年5月被命名为河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高洁:以演现代豫剧《朝阳沟》中的“拴保娘”而享誉全国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高洁从事豫剧现代戏事业40余年,在现代戏《新条件》《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祥林嫂》《朝阳沟》《李双双》等60多个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以《罗汉钱》中的小飞娥和《朝阳沟》中的“拴保娘”等人物形象享誉全国。1956年作为中国音乐家代表团的成员赴北欧各国访问,使豫剧声腔艺术蜚声海外。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她的声腔艺术在发声、吐字、感情的处理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和演唱艺术风格.
豫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于1929年,河南省清丰县人,10岁人清丰县抗战第二剧团,师从陈玉才学文武小生,1947年加入冀、鲁、豫边区四分区新青年社,1953年调入河南省歌剧团,后转入河南豫剧院三团,并先后担任三团副团长、党支部书记、团长等职。王善朴先后主演几十台剧目,其中如《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李双双》《朝阳沟》《人欢马叫》《朝阳沟内传》等,均誉满全国。王善朴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以二本嗓为基点兼容大本嗓演唱,形成宽厚明亮,坚实有力,情感饱满,深沉真挚的演唱风格。
生于1936年,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省郑州市人,1951年入郑州市文工团,1952年调入河南省歌剧团。从50年代初开始主演了《新条件》《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志愿军的未婚妻》《耕云记》《红珊瑚》《人欢马叫》《朝阳沟》等剧目。“文革”后,又排演了《骄杨》《甜蜜的事业》《爱情的审判》《朝阳沟内传》等新戏。 魏云的《朝阳沟》是座顶峰,不仅对豫剧而言,甚至是整个戏曲界都是如此。在现代戏画廊里,象银环这样有血有肉的形象是不多见的。 唯其如此,不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剧目中,只要见到魏云老师,银环的形象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在你的面前。从创作的角度,可谓:成也银环,惜也银环。
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员,生于1963年,12岁考入河南省戏校,1981年毕业后入河南省实验豫剧团,1983年调入河南省豫剧一团,1989年调省豫剧三团。 汪荃珍扮相俊俏秀丽,表演含蓄沉稳,演唱甜美圆润。 擅演剧目:《抬花轿》《香囊记》《儿大不由爹》《香魂女》等。 所获奖项:1982年河南省首届戏曲青年演员汇演一等奖;1988年首届全国豫剧电视大奖赛最佳演员奖;1991年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优秀演员奖;同年又获“梨园杯”全国豫剧演唱会金奖;2000年主演的《香魂女》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2002年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汪荃珍在河南省戏曲学校学习5年,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戏曲功底。自1981年登台演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并参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演出,舞台实践经验逐渐丰富,艺术素养不断提高。无论青衣,闺门旦,花旦,刀马旦,帅旦等多个行当,抑或古装戏,现代戏均能胜任。在戏曲创作中能够独立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善于准确分析,把握人物心理,设计动作和唱腔。她所塑造的穆桂英,周凤莲、李淑珍、香嫂冬红娘、花木兰等数十个人物,形象丰满,活灵活现,较受观众欢迎。在演唱技巧上,她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刚柔相济,表演细腻,吐字不死不飘,唱腔华丽而欢快的演唱风格,特别是在扮演豫剧现代戏《香魂女》中的主人公香嫂时,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发展脉络,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为河南省戏第一次夺得中国戏剧大奖(文化部设立的最高奖)起到了关键作用。 汪荃珍从事戏曲表演二十年来,熟练地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具有较为扎实的艺术功底参加过多种剧目的演出。先后主演了几部电视剧,戏曲,戏曲小品等,在全省和全国范围内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好评,有五部以上剧目在国家级文化艺术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和大奖。尤其是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中,豫剧现代戏《香魂女》一举夺得了中国艺术节中央电视台CCTV一等奖。电视剧《杂技娃娃五个一工程提名奖。 200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委员长李鹏来河南视察工作,她为中央领导演出,受到李鹏委员长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称河南豫剧为优秀的地方戏,民族的精华。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及艺术修养,在省文化厅1豫剧三团等领导的关怀下,她于2002年9月,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成为河南省戏曲界的第一个研究生。
1982年考入郑州市艺术学校,主攻闺门旦、青衣。1989年毕业,现为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员,国家二级演员。1989年以来,曾在《花木兰》《大祭桩》《抬花轿》《黑娃还妻》《朝阳沟》《刑警四姐》等多种剧目中演女主角。曾在1992年、1998年郑州市演员汇演中荣获一等奖;1997年获“香玉杯”艺术奖。1999年河南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中获表演金奖第一名。在豫剧《香魂女》中饰环环,获河南省第八届“黄河杯”戏剧大赛一等奖。2000年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河南省人民政府给予通报嘉奖,并记大功一次。 杨红霞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2岁考入郑州市艺术学校,学习豫剧表演艺术。一学就是七年,在这七年的学校生涯中,红霞由一个扑甩着羊角辫儿的农村姑娘,而成长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尖子生。这里除了有老师的精心培养外,更主要的还得力于她自己那刻苦用功,执著追求的勤奋精神。听老师讲:小红霞在校期间,从未休息过星期天,整日泡在练功房。基本功、武功,身段把子,尤其是声乐训练,唱腔念白,每样功课都名列前茅。如此扎实的基本功,毕业分配到剧团之后,恰似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大祭桩》《花木兰》《白蛇传》《西厢记》,一出出的名家名剧,从亦步亦趋到出神入化,杨红霞不只学动作,学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神韵,演人物。《大祭桩》中的哭楼一折,凝聚了多少代艺术家的潜心创作,设计出了一整套高难度的身段动作和水袖技巧,以及运腔吐字,在载歌载舞中完成人物的内心刻画。大家知道《哭楼》这一段戏是要求演员必须具备唱、念、做、打俱佳,才能完成的一折小戏。当然,演出这段戏的演员并不算少。而杨红霞之所以能够技高一筹,就在于杨红霞不单单是去表演技巧,而是在追求着将技巧赋于它深刻的内涵,最终达到表演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目的。杨红霞正是靠着这一点,在全国青年演员大赛中,征服了挑剔的专家和评委,从而获得了一等奖。 杨红霞2000年被借调到河南省豫剧三团,连续演出了几个现代戏,如:《香魂女》《朝阳沟》《村官》等。这些戏进一步使她提高了艺术素养,成为了不可多得的优秀青年艺术家。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在被金钱所诱惑的时候,杨红霞能够不浮不躁地牢固坚守自己心目中的艺术阵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探寻艺术真谛,实属难能可贵。古人云: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我们相信杨红霞是一个不甘于浅尝辄止的人,戏苑深处有奇葩。我们期盼着杨红霞能够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演好戏,德艺俱佳的具有大家风范的好演员。
邮编: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