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06 22:21
为了深度挖掘河套文化,自2005年开始,巴彦淖尔市委、政府连续三年举办了中国河套文化研讨会,而且也是国内大规模集中研讨河套文化的专题会议。按照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河套文化研讨会成为挖掘河套文化精髓、传承和弘扬河套文化的基础工程。
●2005年8月24日—26日,中国·首届河套文化研讨会暨河套文化研究促进会成立大会,在巴彦淖尔市维信高尔夫度假村召开;研讨主题:河套文化的内涵特征; ●2006年8月22日—24日,2006’中国·河套文化研讨会暨河套文化研究会年会,在人民大会堂及北京会议中心召开;研讨主题:“人文与水文”;
●2007年8月24日—27日,2007’中国·河套文化研讨会暨河套文化研究会年会,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河套酒业集团召开;研讨主题:河套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
●2008年10月18日—19日,2008’中国·河套文化研讨会暨河套文化研究会年会,在呼和浩特新城宾馆召开;研讨主题:阴山岩画——中国北方民族文明之印记;
●2009年8月24日—27日,2009’中国·河套文化研讨会暨河套文化研究会年会,在后旗巴音宝力格镇宝源宾馆召开;研讨主题:河套文化——战争与和平之演进;
●2010年9月17日— 19日,2010’中国·河套文化研讨会暨阴山岩画等北方岩刻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研讨论证会;在巴彦淖尔西区党政大楼会议中心召开;研讨主题:阴山岩画—人类文明的印记,世界文化的瑰宝。
2005年,中国首届河套文化研讨会暨河套文化研究促进会成立大会,受到了中央及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亲自听取了有关领导的汇报,并对发展河套文化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龚心瀚同志、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利民同志,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盖山林、邬宝恒等领导都亲临大会进行指导并做重要讲话。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同志专门发来贺电。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军分区的主要领导和有关领导也先后参加了有关活动。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区内外院所的2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专程到会进参加研讨。研讨会期间,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平等交流、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对河套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前沿研究成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达成了许多研究共识。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对于我市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河套文化内涵,加快河套文化的深入挖掘、有效整合以及河套文化的进一步展示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今后河套文化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开阔了眼界,指明了方向,拉开序幕。同时,也形成了广泛依托区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挖掘、整合河套文化资源,打造河套文化品牌的良性机制。本次研讨会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会议中所呈现的良好学术氛围,载入河套文化研究和巴彦淖尔文化发展的史册。
2006中国河套文化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亲临会场并题词。本次研讨会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集中围绕“人文与水文”这一专题进行研讨。深入探讨了河套水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地位。涉及了水文化概念的内涵与界定,加强河套水文化的研究,以及如何从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以及与经济结合的视角来研究河套水文化等。通过深入研讨,对长期以来中国河套文化影响巨大而在学术研究方面又相对滞后的河套水利的历史演变、理论体系、重大事件以及现代价值等方面,作了全面、深刻地整理与研讨,澄清了一些历史疑案,解决了许多学术难题,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既有着填补学术空白的可贵理论价值,又有着开发历史资源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对河套文化的成因、定位有了全新的认识,河套文化的内涵不断显现,河套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2007年,在巴彦淖尔市河套酒业集团召开,自治区副主席连辑出席会议并题词。会前组织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代表进行了市内历史文物景点的考查,参观河套酒文化博物院及河套酒业集团;在格尔敖包阴山岩画区和市人民广场举行了“阴山岩画抢救保护普查活动启动仪式”,举行了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揭牌仪式。
在结合前两届研讨会的基础上,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结合河套文化的成因特质和内涵,确立了“河套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交融”的研讨专题。市内外共30余位专家学者就这一专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热烈讨论,并产生了明显成效。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河套文化的本质特征、形成演变、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一致认为,河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河套文化是河套文化是一个大的区域文化体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河套文化,对于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河套文化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碰撞、交融的文化体系。河套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历史上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这种融合既反映在历史上不同阶段的军事战争和政权更迭中,也反映在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不同民族及其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渗透中和谐发展、共同繁荣。从生态角度看,河套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过程。河套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文化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而且是社会和谐的一部分。大力整合河套文化资源,对体现和谐思想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通过三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河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河套文化品牌效应显现。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河套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明确,对河套文化的参与和支持更加自觉,对河套文化建设的信心更加坚定,这是三年来河套文化建设累积的必然结果,也是三年来加强河套文化建设宣传与普及的结果,更是三年来在市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打造河套文化品牌所带来的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结果。
河套文化研究日益深入,影响日益深远。
一是河套文化越来越备受瞩目,影响力日益扩大。国内许多知名的高校院所积极参与河套文化研究工程。2005、2006年、2007年河套文化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以及区内的内大、内师大、内蒙古农大、内蒙古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北第二民院、南京师大等高校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河套文化研究。令人瞩目的是, 许多与我市文化渊源相同或相近的周边省区高校院所专家参与其中,山西大学、山西师大、河北大学、河北师大、宁夏大学、宁夏岩画研究院、咸阳师院、陕西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冀、晋、陕、甘、宁”周边五省区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参与了河套文化研究,为共同建设河套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机遇和条件,也为加快”泛河套文化圈”高层论坛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研讨交流过程中,许多专家提出了“河套文化学”这一概念, 特别是自治区副主席连辑同志围绕河套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精辟论述,并提出了要逐渐把河套文化这一学科纳入全区高校研究生课程的教育当中,从而使河套文化的研究路径越来越广泛和科学,河套文化的学术地位和价值越来越重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今后打造河套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专家们分别围绕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和谐交融的历史演进过程及重要历史史实进行了深入研讨,内容涵盖了历史学、文化学、经济学、生态学、民族关系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既从秦汉以来各个朝代河套地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和谐交融发展的历史进程,论述了河套文化是两大文明交融共生的典范和文化内涵,也从经济领域论述两大文明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重大意义;既阐述了民族间团结互助、和谐交融的历史进程,也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演进历程;既回顾总结了历史上和谐交融的历史性贡献,也总结了历史经验和展望未来的建设性思考。同时,由此研讨专题衍生出来的各相关学科和许多支课题也越来越细化,并更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
三是与现实结合越来越紧密。许多专家对两大文明交融的现实性表示出的极大关注,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特别提出了河套文化的和谐交融发展史,实质上就是妥善处理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关系史,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重视加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和谐交融的必要性和重要现实意义,切实加强农耕与游牧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促进两大文明相互联系与有机融合,借鉴历史上和谐交融发展的历史,进一步加强河套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发展草地农业系统,维护农牧业生态平衡,促进河套地区经济繁荣、各民族和睦相处、实现社会和谐进步。
河套文化建设成果异彩纷呈,对外交流日益广泛。 伴随着实施打造河套文化品牌的第一个“三步走”战略,在积极借鉴研讨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力调动和整合市内资源,进一步加强对河套文化的日常性研究和成果的整理,组织市内资深的文学、历史、艺术和地方志人员,搜集整合资源,编辑《政治军事史》、《农耕水利史》、《文学艺术史》、《文物考古史》、《民俗风情史》、《乌拉特风物史》、《城垣城镇史》、《知青兵团史》、《论文集》等九卷《河套文化丛书》,总字数约200万字,正式出版三卷;创办和出版了河套文化研究会会刊《河套文化》、文学刊物《河套文学》;编辑整理了100余万字的三册河套文化建设辑录。
同时,我市立足于河套文化资源优势,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异彩纷呈,特别是连续三年举办了河套文化艺术节,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文艺精品创作。全市近年来组织创作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一千多部(首),在各类评奖中近百部(首)作品获奖。推出了以王占昕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名人,出现了以郭增源、曹治业为代表的农民作家群现象,启动了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河神》(暂定名)和大型情景诗歌舞剧的创作。各地节庆文化活动和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全社会建设、宣传河套文化的氛围已经形成。全市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纷纷组织成立了彰显河套文化特色的河套水文化研究会、河套酒文化研究会、乌拉特文化研究会、河套教育文化研究会、河套奇石文化协会、河套二人台学会等学会、研究会。与此同时,各文艺家协会也立足自身实际,组织了一系列书法、摄影、展览、电视采风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了经常性的“文化下乡”活动,极大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在河套文化对外交流方面,着眼于搭建“泛河套文化圈”文化交流平台,2007年,邀请了周边五省区和区内外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共同探索研究河套文化,形成了广泛共识;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北方民族大学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签定了阴山岩画文献图考合作项目;2008年,举行阴山岩画国际科考周活动,邀请11位国际岩画专家来我市进行河套文化考察活动。在文物保护方面,组建了一支专兼职文物研究和普查队伍,全面启动阴山岩画抢救性普查活动,获得了大量现场数据和资料;同时,也启动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
通过实施“探索、研究、普及”第一个“三步走”,河套文化研究不断厚重,成果不断显现,对外宣传和交流不断加强,使河套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河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源之一的地位得以确立,河套文化对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并成为全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品牌。也为实施第二个“传承、交流、开发”“三步走”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