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9 10:51
河流流水的线性槽地。是河流平时或洪水季节占据和通过的地方,而不是整个河谷的范围。
河水携带着泥沙不断地在河床中流动着,侵蚀、搬运和堆积同时进行,不停地塑造和改变河床的形态。河流在沿着河床的纵剖面方向不断地向下切割,当它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下切能力,不能侵蚀到这个水平面以下,这个水平面被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这个侵蚀基准面最终受到海平面的控制,一般说来,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不能低于它入海口处的海平面高度。所以海平面的变化将导致一条河流的侵蚀基准面变化,侵蚀基准面降低将引起河流从河口向上游对河床的侵蚀加强,海平面抬高则将引起河流的堆积作用加强。一条河流上游段总是高于下游段的河床,所以河流对河床的侵蚀作用总是从下游向上游逐渐加强。另外在河流的某一段中如果地壳下降或上升也会引起局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局部侵蚀基准面的下降也会导致河流该段以上侵蚀作用的加强。这种河流沿侵蚀基准面向源地侵蚀的现象称为溯源侵蚀。溯源侵蚀不断地改变河床纵方向上的形态。如果海平面稳定不变,河流经过地段的地壳稳定不变,气候条件稳定不变,河流水量稳定不变,那么河流下切河床到一定深度就不再下切了、使河床中的堆积与侵蚀达到相对平衡、使河床纵剖面达到平衡状态,称为河床均衡剖面。事实上这种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是经常的,因为地壳在不停地运动,海平面也经常在变化,气候条件更是多变,河流水量也在不断变化,这一切决定了河床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根据河床的演变规律及其平面形态,可将冲积性河流的河床划分为顺直微弯、弯曲、分汊及游荡等四种类型。
①顺直微弯型河床:如图1所示,河床总体呈顺直形态,是中、小型河流常见的河床。在平水期河床内深槽、浅滩交替出现,两岸的边滩犬牙交错。洪水季节水流充满河床,边滩、浅滩全在水下,河水顺直奔流,并推动着水下边滩、浅难缓缓下移。洪水过后,边滩出水,水流归槽,仍在河床内的弯曲水道中流动。
②弯曲型河床:河床的平面形态呈弯曲状态,是平原地区常见的河床。河流在河床中流动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或受较坚硬地层的阻挡,使水流向一岸冲去,这使一岸受到冲刷侵蚀,而相对一岸出现堆积,同时产生横向环流,造成河底横剖面的不对称形态,河床在平面上呈现弯曲状态,这种弯曲有时是连续的曲流(如图2所示)。在河床纵剖面上呈深槽、浅滩相间分布。曲流形成后,总是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侧蚀加强、弯曲下移、弯曲加大。结果使其河床上、下邻段越来越靠近,形成曲流颈。在特大洪水来到时,河水就可能冲出弯道,截弯取直,使原来的转弯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中国长江下游荆江段、汉江下游等都是有名的弯曲型河床。
③分汊型河床:如图3所示,河床展宽后,河床中出现心滩或江心洲时,使河床中水流分成两股或几股,形成分汊河道。分汊型河床平面上呈宽窄相间状态,窄段为单一河槽,宽段河槽中有一个或几个江心洲,水流分成多股。由心滩分开的汊河,仅在枯水季节存在,当洪水季节,心滩被淹没,汊河也就不存在了,而江心洲分开的汊河一般比较稳定。如长江中游城陵矶以下河段中经常出现江心洲分隔的汊河。
④游荡型河床(图4):这类河床往往出现在大河下游地段,地势平坦,河床很宽,水流较浅,心滩较多,水流散乱,河道变化无常。洪水季节,河水冲刷和破坏了原来的心滩和边滩,洪水过后,多数老滩已不存在,形成很多新的心滩和边滩,许多汊河重新出现,有时主流和汊河很难分辨。我国黄河下游近入海口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床。